知行合—说: 明王守仁的认识论学说。与程朱学派的“知先行后”说相对,意谓“知”与“行”是统一的,互相渗透、不可分割,是一个过程。此说在宋儒已露端倪。程颐说,“人既能知见,岂有不能行。”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伊川学案上》据此说按:“伊川先生已有知行合一之言矣。”王守仁针对朱熹“理虽散在万事而其用之微妙,实不外乎一人之心”的观点,明确提出“知行合一”说,“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传习录》中)。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又说:“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传习录》中)。既反对不以封建伦理思想为指导,“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也反对不注重封建伦理道德的躬行践履,“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传习录》上)。强调对“不善之念”的克制功夫,做到“防于未萌之先”、“克于方萌之际”。但他的“知”即致吾心之良知“行”指“致良知于事事物物”,“知行合一”的本体是“致良知”,认为“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同上)。导出“知即是行”、“以知为行”的结论,抹煞了两者的差别,混淆了知行概念。“知行合一”说也含有“知行并进”、“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
之知”等合理思想。它将“知”和“行”作统一的考察,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对“知”和“行”的联系上作深入的探讨,这在认识史、教育史上有一定意义。
为您推荐
画派: 指若干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画家所形成的流派。其差别与不同时代、地区、师承、画风等相关。五代时有黄筌画派,“钩勒填彩、旨趣浓艳”,其画风延续近百年,当时花鸟画无不以黄家体制为准;徐熙画派,粗笔浓墨,略施杂彩,而笔..
实学派: 主要指清代以提倡实学为宗旨的学派。其形成和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清初,以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颜元等为代表。认为明末以来,学风空疏。主张研习经史,应结合政治、经济和民情,以求“经世致用”。称工商皆本,“..
良知之学: 明王守仁及其学派的学说。《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知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意谓人具有天赋分辨是非善恶的智能。北宋张载说:“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见闻小知”(《正蒙·诚明》)。视“良知..
行重于知: 朱熹的认识论学说,教育论的哲学理论基础之一。朱熹认为“致知力行,论其先后,固当以致知为先;然论其轻重,则当以力行为重”(《朱文公文集·答程正思》。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朱子语类》卷..
琴派: 若干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各派的差别取决于师承、地区和传谱诸因素。同一地区的琴人彼此切磋,又共受著名琴师、民间音乐和当地方言的影响,遂形成相近的演奏风格。后世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并命名。如..
身心之学: 明王守仁及其后学对“心”、“身”关系的学说。语出《礼记·大学》“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