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今河南灵宝县东北函谷关,相传为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子(生卒年不详)着《道德经》处。
老子又名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阴,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史载其躬耕授徒,讲道论德不倦。
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据后人考证,即是管理周皇室藏书的史官。
孔子曾向他问礼。
后以厌世,退隐西游。《史记·老子传》上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着书。’于是老子乃着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即世称的《道德经》或《老子五千文》,集中保存了老子的思想精华,成为道家的主要经典着作。清人许鹏扶有“三元全括五千字,八藏何须亿万言”句。
后人注本甚多。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为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该书抄本。
1989年该书被选为“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之一(《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根源篇)。在今函谷关建有太初宫,为一座坐北朝南的殿宇式建筑。
宫内居中有老子着书塑像,关令尹喜和牛童徐甲侍候两旁。在陕西周至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秦岭山麓,则有楼观台(曾称草楼观、紫云楼),相传为老子说经处。
一说老子入关,曾于此楼南高岗筑台,讲论《道德经》。在老子故里、河南鹿邑县城东5公里处,则在东汉延熹八年(165)始建有太清宫,今残存唐宋以来碑石多块。现存大殿系清初重建。宫前有一米多高、小碗口般粗细的铁柱,据说系老子任职“柱下史”的职官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