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本《老子》 :
1993年冬,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一批竹简,幸存800余枚,有字简730枚,13000字左右。其中三组简与《老子》有关,整理者称为简本《老子》甲、乙、丙。甲组共有竹简39枚,简长32.3厘米,简文见于今本《老子》共20章;乙组共有18枚,简长30.6厘米,简文见于今本共8章;丙组共有14枚,简长26.5厘米,简文见于今本共5章。简本《老子》共2046字,约为今本的五分之二。发掘者推断该墓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约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墓主是楚国贵族,竹简的书写年代略早于墓葬年代。这三组《老子》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老子》摘抄本,收在荆门市博物馆编的《郭店楚墓竹简》中,由文物出版社于1998年5月出版,包括该墓出土全部竹简的图版、释文和注释。
甲、乙、丙三组合起来共33章,有的相当于今本的全章,有的只是今本一章的一部分。章序与今本有较大的差异,且无“道经”“德经”之分。文字也有不少出入,如今本第19章中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在简本中分别作“绝智弃辩”“绝伪弃虑”。三组各有主题。甲组主要围绕着“治国”“道”“修道”,乙组主要讲“修道”,丙组主要讲“治国”。除甲、丙均有今本的第64章后半段以外,三组内容无重复,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一个几乎是五千言的《老子》本子。但这三组并不是来源于同一个传本,专家们认为甲组早于乙组,乙组早于丙组。
简本从文献上提供了考察《老子》成书与流变的宝贵资料,说明《老子》成书至迟在战国中期。简本与帛书、今本的不同,代表了《老子》学说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差异。简本体现了《老子》在战国时期的面貌,至少说明在战国中期之前儒道并未成水火不容之势,而是互补互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