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出德国诗人歌德(1749-1832)的诗剧《浮士德》第1部分第4场,是魔鬼靡菲斯特斐勒司说的一句话。
靡菲斯特斐勒司自信能把浮士德引入歧途,他同天帝打赌后,变作一条狗来到浮士德身边,与他订立契约:由魔鬼做浮士德的仆人,带他到天地间去追求各种需要,帮他解除苦闷;一旦浮士德感到满足,魔鬼就算赢了,浮士德的灵魂便归魔鬼所有。魔鬼带浮士德云游世界之前,有个青年学生前来向浮士德求教,并欲拜他为师。浮士德不想接待,魔鬼便装扮成浮士德,回答了那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最后对他说道:“亲爱的朋友,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金树常青。”魔鬼靡菲斯特斐勒司这句话,后人有时只引半句,或“理论是灰色的”,或“生命之树常青”。列宁在《论策略书》一文中引用道:“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和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我的朋友,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
’”歌德这句话也为我国作者经常引用。如:“我们又一次遇到一个怪圈,一个理论与现象相矛盾的怪圈:不来这里为老板打工,留在家乡能洁身自好,但只能守贫。降‘尊’纾‘贵’,出来打工,不仅能迅速脱贫,收入比在家乡当主人还高得多。‘生活之树常绿,而理论是灰色的’!要走出怪圈,恐怕还得再提歌德这一诗句。”(王志纲、江佐中《百万“移民”下珠江》,载《新华月报》1988年第7期)又如:“‘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却是常青的。’歌德这句话固然是至理名言,但恰恰在生活中恐怕并不排除理论能给灰色的生活涂上几分绚丽色彩的情况。
”(殷叙彝《关于“可分割”的所有权》,载《读书》1989年第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