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我国封建社会中常用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种识字课本。
旧时曾称“三、百、千”,成为相辅相成的整套启蒙识字教材,一直流传到清末。《三字经》相传为南宋的王应麟(一说为区适子)所着,明清学者陆续补充,1928年章炳麟重加修订。皆三言韵语,容易上口。《百家姓》相传为宋初吴越民间所着,作者不详。
集姓氏编为四言韵语,为尊宋代“国姓”以“赵”居首。虽无文理,但便朗读,所以广为流行,成为旧时最普遍的识字课本。
《千字文》为南朝梁周兴嗣撰,拓取王羲之遗书中不同的字一千个,编为四言韵语,叙述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隋代开始流行。
历代多有续编和改编本,如宋代胡寅的《叙古千文》,侍其玮的《续千文》,元代许衡的《稽古千文》,明代周履靖的《广易千文》,清代何桂珍的《训蒙千字文》、龚聪的《续千字文》等。该三书后被译成少数民族文字,编成蒙汉、满汉对照本。《千字文》还流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初学者学习汉文的课本。后来,由于《千家诗》成为蒙学中主要的诗歌教材,社会上又将它与上述三书合称为“三、百、干、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