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读书

闻一多读书: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后改名多,笔名一多。

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早年入两湖师范附小,喜诗赋,爱美术。1912年入清华学校。

1922年留学美国学习美术,兼研究文学、戏剧。回国后历任北京艺专、国立中山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联大等教授。

少年时即开始接受新时代潮流的影响,在1911年前夕就阅读《东方杂志》、《新民丛报》之类的报刊,“但是读四书、五经的习惯仍然存在”。其父主张读经,而他则多读子、史、集。

读书清华时,每年暑假“归家以后,埋首故籍”。

寒假则在京师大学堂和学校图书馆读《天演论》、《文选》、《旧约轶事》和《英文名家诗类论》等。尤其读了《天演论》,称赞它“辞雅意达,兴趣盎然,真移译之能事也”。主张书要多读,才能打好治学基础;反之,“读书甚少,仅就管窥蠡测之知识,思来思去,则纵能洋洋大富,议论批导,恐终于万言不值杯水耳”(《给闻家驷的信》)。

读书颇有计划。早在1919年于清华“枕上读《清诗别裁》”、“决志学诗”时,就计划“读诗自清明以上,溯魏汉先秦。读别裁毕,读明诗综,次元诗选、宋诗钞,次全唐诗,次八代诗选,期于二年内读毕。”(1919年2月10日日记)20年代初在美国珂泉留学期间,曾自拟诗《闻一多先生的书桌》,诙谐而有趣地抒写了自己书桌上凌乱无序的摆设,并吐露出凡事不由自主,那么就任其自然的超然情绪。

梁实秋曾回忆其书房情景云:“闻一多的书房,和闻一多先生的书桌一样,充实、有趣而乱。他的书全是中文书,而且几乎全是线装书。

在青岛的时候,他仿效青岛大学图书馆庋藏中文图书的办法,给成套的中文书装制蓝布面,用白粉写上宋体字的书名,直立在书架上。这样的装备应是很整齐可观,但是主人要作考证,东一部西一部的图书便要从书架上取下来参加獭祭的行列了,其结果是短榻上、地板上、唯一的一把木根雕制的太师椅上,全都是书。

那把太师椅玲珑帮硬,可以入画,不宜坐人,其实亦不宜于堆书,却是他书斋中最惹眼的一个点缀。”(《雅舍小品·书房》)闻氏的研究主要在古典文学,《楚辞》研究成就尤大。

长于诗歌,有《死水》、《红烛》等多种诗集。着述作品多收入朱自清等人编《闻一多全集》8卷中。

参见 红烛

为您推荐

许地山面壁斋读书生活

许地山面壁斋读书生活:许地山(1893-1941)学者、文学家。名赞堃,字地山,以字行。笔名落花生。原籍福建龙溪(今漳州),生于台湾。五岁启蒙入塾。1906年考入广州旅粤中学(原名“随宦学堂”),开始爱好文艺。1917年入燕京大学文学..

周作人读书

周作人读书:周作人(1885-1968)原名遐寿,字启明,又号起孟、知堂。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青年时代留学日本,五四运动时期任北京大学等校教授,参予新文化运动,从事新文学写作。作小品散文,力主平和冲淡,恬静闲适。抗战时曾出任..

丰子恺读书

丰子恺读书: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文学家、艺术家。七岁时入学私塾。先读《三字经》,后读《千家诗》。五年后转入新式小学。毕业后,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旋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和日文。1921年留学日本..

钱穆素书楼读书生活

张宗祥读书

张宗祥读书:张宗祥(1881-1965)原名思曾,17岁时读《宋史·文天祥传》,敬其为人,课卷以“宋祥”署名,榜发获第一,故以宗祥为名,至老不改。字阆声,号冷僧,浙江海宁人。少时就读于双山书院,与蒋百里(方震)友善。散课之后,共入藏书室,如..

陈寅恪读书

陈寅恪读书: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史学大师。少即用功读书,于史籍、文集以至小说、佛典,无不浏览。从13岁到36岁20余年间,数度出国求学,先后在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钻研梵文、巴利文和比较语言学,通晓多种文..

邹容读书

邹容读书:邹容(1885-1905),近代民主革命家。小名桂文,又名蔚丹等。四川巴县人。六岁入塾,几年间读完了四书、五经的传统课程,并读到《史记》、《汉书》等历史经典。稍后则接触到了《天演论》、《时务报》、《渝报》、《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