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弢读书

唐弢读书:

唐弢(1913-1992)现代作家、文学理论家、学者。

原名唐瑞毅,字越臣,笔名凤子、晦庵等。浙江镇海人。

生于农民之家。

少时家贫,初中未毕业即辍学。

16岁考入上海邮局就业,业余从事读书和写作。1949年后历任复旦大学等校教授。1959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着作有《晦庵书话》、《推背集》、《海天集》、《唐弢杂文集》、《晦庵题跋》等,编有《鲁迅全集补遗》及其续编等,主编有高校文科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唐氏一生成就主要藉自学读书而来。晚年藏书之富,在北京文化界首屈一指。其书房的四壁到中央,一架架书纵横曲折,犹如书城一般。在上中学时,喜欢古典诗歌,“只要课余有一点时间,我就捧起自己心爱的诗集,朗诵默念,凝神结想,真象《红楼梦》里跟黛玉学诗的丫头香菱一样,专心致志地学起来”(《我的自修生活》)。

其时曾很难得地得到一部《辞源》,伴随着其自学生涯。1933年起,受到鲁迅影响,走上文学之路。

成名后嗜书成癖,好买书、藏书,更爱读书。1927年前后开始有目标地搜求南社先贤的着述丛刊和“五四”以后的白话作品。这些书“培养了我对历史的兴趣,对祖国和民族的爱,对文化界前辈的尊敬和理解”(《我和书》)。1942年客寓上海徐家汇期间,鉴于“日本军侵略上海,一天几次警报,家家烧书、撕书,成批地当作废纸卖书。目睹文化浩劫,实在心痛得很,于是发了个狠:别人卖书,我偏买书。(《晦庵书话·书城八记》)其时,他常常“夜深了,一灯如豆,万籁俱寂,我于是偷偷地捧出一批来,翻着,读着,……。年复一年,正是这些书籍,它们始终伴随着我,和我一起度过了数不清的饥寒交迫的日子,度过了数不清的惊风骇浪的时刻,最后,又和我一起迎接了东方的黎明,牢牢地守护着我所寄托的往昔的印象和记录。

”这批大量集中购买的图书,奠定了唐氏藏书的基础。但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颇受损失。唐氏读书的方法是“博览群籍,读破一卷”,即在广泛浏览的基础上,选一两种重要专业书反复阅读,使博与专结合起来。

80年代以后,工资所入,一为买药,二为买书。并认为“自从物价飞涨以来,两者颇受限制,生病而无力买药,做研究工作而无力买书,都是人间苦事”。以致于在1989年10月写作《我和书》一文到结末时,这位当代着名的书人竟对自己一生的书事作了这样一席无奈而悲哀的终结:“从上海城隍庙到北京国子监,六十二年中间,我的生命是始终和书相纠结的:检书、买书、读书、写书,如今发脱齿落,垂垂老去,说是无旧书可买,遇新书难买,自是实情,但更主要的却是:我对书的感情已经渐渐地淡下去,淡下去,……不仅没有兴趣买书,而且没有兴趣读书。我感到的无力是真正的无力。对于书,看来我实在有点疲倦了。天!为什么我觉得那样的疲倦、我会觉得那样的疲倦呢?” 参见 晦庵书话 晦庵序跋 唐弢论书话的散文因素

为您推荐

黄苗子读书

黄苗子读书:黄苗子(1913- ),原籍广东,美术理论家。任职人民美术出版社。自幼酷爱读书,且读书颇多。其读书特点是“杂乱无章”,采用“游击作风”。年青时,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兴趣甚浓,尤喜爱辛弃疾、李清照的词,龚自珍的诗以及..

王利器争朝夕斋读书生活

王利器争朝夕斋读书生活:王利器(1911- ),四川江津人。编审、文史学家。七岁发蒙,读《四书》、《五经》等,死记硬背,遂养成锲而不舍的习惯。少年时,曾摘《荀子》“书为晓者传”一语,颜其书斋曰“晓传书斋”。晚年用毛泽东词易..

林焕平读书

林焕平读书:林焕平(1911- ),广东台山人。文艺理论家、作家。早年就读于上海公学、暨南大学并留学日本。历任职广州美专、香港广东国民大学等。曾创办香港南方学院。1951年回大陆,任广西师范学院教授等职。认为读书“第一..

朱雯·罗洪读书

张舜徽读书

张舜徽读书:张舜徽(1911-1992)湖南沅江人。自学成才。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教授。张氏学问渊博,识断精审,这与他一生刻苦读书是分不开的。他主张为学读书应循序渐进,不可浮躁。从事中国古代文化研究要由小..

谭其骧读书

谭其骧读书:谭其骧(1911- )字季龙,浙江嘉兴人。1930年暨南大学历史系毕业。1932年燕京大学研究院毕业。30年代历任辅仁、燕京、清华等大学教职。1934年协助顾颉刚创办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为宗旨的禹贡学会,并执编《禹贡》..

萧乾读书

萧乾读书:萧乾(1910- )原名萧秉乾。蒙族,北京人。着名记者、作家和翻译家。少年时即崇尚读书,但家境贫寒,以半工半读形式读书,时辍时续。曾醉心于《济公传》、《东周列国志》、《小五义》等演义小说。16岁入北新书局当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