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雯·罗洪读书

朱雯·罗洪读书:

朱雯(1911- ),字皇闻,江苏松江(今属上海)人。

文学翻译家、作家。193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曾任中学教员、大学教师及报刊编辑,积极从事文学翻译工作。着译甚多,译有《凯旋门》、《流亡曲》等,着有《动乱一年》、《百花洲畔》等。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在晚年的随笔中自述“如果从六岁上学那天算起,到今天我已读了整整七十年的书”,“我喜爱读书,却是数十年如一日的。

”并表示“多读些书,接受一点新的知识已成为我头等重要的大事。”(《广博才能返约》)主张“读书既要广博,又要专精,在广博的基础上求专精,在专精的原则下求广博”(《活到老学到老》)。“我在念中学时,杂七杂八的书都看,我不但看中国古典名着,也贪婪地阅读外国小说,同时我对我国的古典戏曲、诗词特别爱好。《词综》是我经常诵读的选集。这些作品为我搞创作、搞翻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广博才能返约》)又有感于外国有些作家知识渊博,遂诱发其更多地读书,如美术、生物、生理、《圣经》、佛教、《古兰经》等书。

认为“书看得越多、越博,写作翻译时就越得心应手。”晚年读书弥笃,“现在看书的时间太少了,要是一天有48个小时该多好!我和爱人常常在吃饭、休息时,将各人看的书的内容互相转述,这样也多少能省掉一些时间”。朱氏与罗洪的共同读书生活不晚于1932年。那以后不久,他们在故乡松江拥有了“一间正式的书室”。

四个定做的高大书橱,收藏着他们陆续选购到的书。到1937年8月,以侵华日机轰炸而全部弃毁。行箧中仅朱氏携出德国作家H·列普曼的《地下火》和挪威作家K·汉姆生的《大地的成长》,罗氏选出林译《黑奴吁天录》和鲁迅的《呐喊》这每人两种的藏书。其中,罗洪自述选择上述两书的动因道:“我接触文学作品,是从《黑奴吁天录》开始的,它使我少年时代的思想开阔起来,引起读更多作品的兴趣,所以是值得纪念的。我带走的《呐喊》,是我自己买的第一本新文学作品。

”(《书的失落 梦的失落》)抗日战争胜利后,定居上海。不仅买书,而且还到旧货商店“陆续买到几个相当好的书橱”,“几年时间,空空的书橱都快装满了,迎来了全国解放”。这批藏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连同书橱、书桌均被抄没未还。

罗氏在1989年9月回忆道:“有时候想到这些书,特别是想到那两本值得纪念的书,总有一种依依之情,在我心头浮沉。因为我少年时代的梦,随着这两本书的失落而失落了。”

为您推荐

谭其骧读书

谭其骧读书:谭其骧(1911- )字季龙,浙江嘉兴人。1930年暨南大学历史系毕业。1932年燕京大学研究院毕业。30年代历任辅仁、燕京、清华等大学教职。1934年协助顾颉刚创办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为宗旨的禹贡学会,并执编《禹贡》..

萧乾读书

萧乾读书:萧乾(1910- )原名萧秉乾。蒙族,北京人。着名记者、作家和翻译家。少年时即崇尚读书,但家境贫寒,以半工半读形式读书,时辍时续。曾醉心于《济公传》、《东周列国志》、《小五义》等演义小说。16岁入北新书局当练习..

苏渊雷钵水斋读书生活

苏渊雷钵水斋读书生活:苏渊雷(1908- )始名中常,字仲翔。别署钵翁、遯园。浙江平阳人。着名文史学家、佛学家。幼时得外祖父古典诗歌熏陶。13岁时入会文书院进修古典文学,“始读《左传》、《战国策》、唐宋八大家文及古近..

曹禺读书

陶铸读书

陶铸读书:陶铸(1908-1969),湖南祁阳人。6岁时在武昌读私塾。1919年由亲友资助,在家乡读书。夜晚村里的孩子都在禾坪上嬉戏欢闹,他却坐在灯光微弱的桐油灯下,聚精会神地看书写字,直至深夜。在父亲的老友申暄老师的影响并指导..

钱钟书读书

钱钟书读书:钱钟书(1910-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诗人。出生于书香门第。以周岁抓“周”抓到书而取名“钟书”。过嗣伯父后由其开蒙读书。七八岁时,已能囫囵吞枣地阅读家藏的或书摊上租..

柳无忌读书

柳无忌读书:柳无忌(1907- )旅美文学家、翻译家。原名柳锡礽,笔名啸霞、萧亚等,无忌为常用笔名。江苏吴县人。生于书香门第,10岁时即入其父柳亚子组织的着名文学团体南社,深受熏陶。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中学。后入清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