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英小莽莽斋读书生活

田家英小莽莽斋读书生活:

田家英(1922-1966)原名曾正昌,四川成都人。

史学家、收藏家。少年时家庭贫困,曾做学徒。

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由蜀奔延安,先后工作于陕北公学、马列主义学院等。

从1948年起,担任毛泽东秘书。1949年后,任职甚多。自幼酷爱读书。定居北京后,常流连于琉璃厂等城内各处古旧书店和书摊集中的地方。出差外地时,则常访书于当地书店。生平最大的癖好即爱书、买书。其藏书“总共有三十几书架,他的办公室和卧室里、妈妈的房间里,都是三面墙排满了书架,大房间里还放置两排书架,每个架子都装满了书。我们小的时候,常常在林立的书架之间捉迷藏”(曾自《爱书爱字不爱名》)。

以收藏经典理论着作、中外史书、“五四”以来旧平装书、诗词集、文集为特色,到60年代已藏至上万册。尤爱惜图书,“凡买到破损的旧书,总要动手裱糊补好”,至于读书则久已成为生活的有机部分,“觉可以少睡,但书不可不读”,并对于大量的知识性、史料性的书,“读得既广又博,且读得速度很快”。认为读书时“对经典着作、基础知识、理论着作和重要历史书籍,一定要精读深钻,重要章节甚至熟到能背下来;有些书只要粗知大概内容,到用时能够找到就可以了,这就是把精读与博览结合起来的读书方法”。有“家英藏书”、“将勤补拙,以俭养廉”和“向上应无快活人”、“成都曾氏小莽莽斋藏书”等藏书印。此外,还收藏有大量珍贵的清代文人墨迹。曾有诗述志:“十年京兆一书生,爱书爱字不爱名。一饭膏粱颇不薄,惭愧万家百姓心。”并为中央政治研究室的藏书建设作出贡献甚大,“从1956年到1958年,仅用三年的时间,就由最初的几千册书,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0多万册藏书、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机关的图书馆”。其私人收藏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没,1980年春被发还。曾参加《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以及有关论着的编辑、出版、注释工作。

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着述有《民国以来大事年表》、《中国妇女生活史话》等。

为您推荐

陈若曦读书

陈若曦读书:陈若曦(1938- )原名陈秀美,幼名珠子,台北人。旅美华裔作家。1961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次年留学美国,后获文学硕士学位。1966年秋曾回国定居到1973年秋。后由香港移居加拿大。1979年后再次移居美国,在柏克来..

李準读书

李準读书:李準(1928- ),河南洛阳人。作家。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有二,一是洛阳西大街的“聋子租书店”,他在这里读了当时生活书店、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书店等出版的书籍,读了屠格涅夫的《父与子》等20部小说,狄更斯的《大卫..

杨公骥读书

杨公骥读书:杨公骥(1921-1989)原名公忌,河北正定人。学者、文史学家。幼年随祖父启蒙,得其刻赠铭文:“无知寡识,盲瞽一生,广知多识,耳聪目明,人生一世,贵在通博,以学射利,市井之行。”12岁入中学,兴趣广泛,往往被学习中的疑难所牵引..

鲁光五峰斋读书生活

彭歌双月楼读书生活

彭歌双月楼读书生活:彭歌(1926- )本名姚朋,河北宛平人,生于天津。台湾着名作家、评论家。以原名“朋”字取室名为“双月楼”。中小学读书时代在北平、天津度过,初中时开始习作。抗日战争后于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毕业。大学..

孙犁读书

孙犁读书:孙犁(1921- )。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早年入保定育德中学,开始从事文学活动。毕业后在河北白洋淀一个小镇上度过了一段边教书边读书的生活。参加抗战后,“在禾场上,沙滩上,草堆上,岩石上”仍不废读书。..

陈从周梓室读书生活

陈从周梓室读书生活:陈从周(1918- ),古建筑园林专家。浙江绍兴人,生于杭州。5岁破蒙入塾,读《千家诗》、《古文观止》、《幼学琼林》等,每能成诵。而由老姑夫亲授的《幼学琼林》,对其“后来研究建筑史及园林艺术起了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