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公骥(1921-1989)原名公忌,河北正定人。
学者、文史学家。幼年随祖父启蒙,得其刻赠铭文:“无知寡识,盲瞽一生,广知多识,耳聪目明,人生一世,贵在通博,以学射利,市井之行。”12岁入中学,兴趣广泛,往往被学习中的疑难所牵引,跟踪求索,遍读各类图书,“这时期,我曾阅读过有关天文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等许多着作和译文。”又往往为解决具体问题“而在不知不觉中引起对许多学科的兴趣。”(《自传》)如因出生时以母亲难产而死,隐痛在心,总想探其究竟,遂借阅妇产科医书仔细阅读。由此扩延,又读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人类学、民俗学等书。“这些不意中得之的知识都成了我库存的有用材料。”又因游历各地,眼见社会各种弊端,故对进步书籍产生兴趣,以至“成了我的精神食粮,是我维持精神生活的日用品,是我发展精神生活的必需品。”1938年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所谓十七岁娃娃啃《资本论》者,正是我辈。”1946年起,任东北大学(后改东北师大)教授。1949年后兼任吉林省文联主席等职。
认为读书要思考,“学识、学识、学贵识”,如博学而无真识卓见,就会变成“活书橱”、“两足书架子”。着有《中国原始文学》、《中国小说史》、《西藏古史考》等。
参见 杨公骥跟踪读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