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1877-1962),德国小说家、诗人。
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曾遵从父命在神学院读书,后辍学当学徒,从事书业工作。业余刻苦阅读文学书籍。后来成为自由写作者。
1923年后入瑞士国籍。心理分析小说《德米安》使他一举成名。
最后和最长的一本小说《玻璃球游戏》使他获194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谈及自己最心爱的读物时,他说:“在世界文学园地里访问得最频繁”、“也认识得较清楚的一隅”是1750-1850年的德国文学,其中首推歌德。
他认为最能打动他心的是书中“那些风土人情和语言”,读这些作品,“可以品味到那种能理解其中最细致的底蕴、最含蓄的影射以及最轻微的情调的幸福”。此外,则尤其钟爱中国文化。
曾表示:“有着二千五百年的距离,不认得一个中国字,从未到过中国的我,居然获得了这一份幸福: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寻觅到我个人意念的证实,寻到一个原来只在出身和本国语言所派给我的那领域里才能具有的精神氛围、精神故乡”,其中,他最推崇孔子。当然,日本文学也令黑塞“不容忘怀,他认为“禅”在日本的完全绽发“可以和释迦牟尼与老子并列”(《我最心爱的读物》)。
黑塞关于读书有不少精辟论述。他认为,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再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他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他提醒人们,不要过分地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着作,甚至厌恶读书本身。他说,“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
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他还认为,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很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