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保尔·萨特(1905-1980),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戏剧家和小说家。
生于巴黎。幼时就有朦胧的读书渴望,不到四岁就开始学认字。
七岁时起就天天泡在外祖父的书房里读成套的盒装儿童图书和“大人们的书”。
1924年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获博士学位。
在此期间,他被非理性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柏格森的论着所吸引,同时还潜心阅读了叔本华和尼采的着作,开始了对人的存在的哲学思考,着手构筑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此后他主要以文学和论战的形式表达了这些思考结果。
主要着作有小说《恶心》、《自由之路》、《墙》,剧本《禁闭》、《巴里奥纳》、《死无葬身之地》、《可尊敬的妓女》,哲学和文学理论专着《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以及《什么是文学》等。萨特对于阅读活动有过深刻而系统的论述。他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预测和期待的过程,是知觉和创造的综合,而不是一项机械的行动。读者在阅读中既确定主体(读者自身)的本质性,又确定对象(本文)的本质性,他意识到自己既在揭示,又在创造。
一句话,阅读是(在作者)引导下的创作。如果读者处于自身最佳状态,他将越过字句而获得一个综合形式即所谓“主题”、“题材”或者“意义”。
他可以在阅读中越走越远,在创造中越走越深。但作品始终只在与他的能力相应的程度上存在。萨特把这种阅读现象称之为“唯理直觉”。他认为,创造只能在阅读过程中得到完成。而写作是“为了召唤读者,以便读者把我(指作者)借助语言着手进行的揭示转化为客观存在”。因此,书籍是“作为目的的被提供给读者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