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垣读书异常认真,对重要的典籍看得特别仔细,并边看边用笔在书里点点划划。
这种仔细读书的方法,给他带来很大益处。别人草率读书漏掉的问题,往往被他发现,从一些不被人重视的字眼里,他常能看出大问题。
有这样一件学案:北京图书馆影印过一册清代学者于敏中的信札,是于敏中当年从热河行宫寄给北京编辑《四库全书》的学者陆锡熊的。信中谈到了编书的问题,很有参考价值。
可是,全册各信札绝大部分只写日子,没有写下年份和月份,许多人读来读去不知道信是何年写的。陈氏在读这册信札时,逐字逐句地下功夫。他发现有一封信中记载当地下了大雨,如获至宝。经过考证历史上所在地区的下雨情况,他勾稽出这封信写在某年某月。
由这一点突破,便解决了这批信札大部分写寄的时间,由此得到了《四库全书》编辑经过的许多旁证材料。
这一切,就是从一个“雨”字打开突破口的。陈垣认为,不能对所有的书都大略浏览,许多书必须逐字阅读。如果读什么书都是一目十行,匆匆翻过了事,就一定会漏掉很多问题,那是非常可惜的。
他主张要专心读通一些书,达到“甚解”的程度。他为历史系学生开列的书目有:经部如《论语》、《孟子》;史部如《史记》、《汉书》;子部如《庄子》、《荀子》;集部如韩愈的《昌黎先生文集》、柳宗元的《柳河东集》、顾炎武的《日知录》等。并指出:“必须有几部是自己全部过目、常翻常阅的书。”认为“读书必要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即“勤看、勤读、勤写、勤作”。早年落第后,曾“买回十科《直省闱墨》,从头到尾细读,谈到自己合意的,即在这文章上划一个圈;再从头读第二遍,把更好的画两个圈;再读第三遍,再选一批认为最好的画三个圈。然后把三个围的抽出,装订成四本,仔细研读,领会其文究竟好在哪里,认为满意的甚至把它背熟”(刘乃和《书屋而今号励耘》),从而奠定了毕生刻苦读书的习惯。因而他就像一部文史书籍的活字典,只要你提出有关古籍方面的问题,他总是很快就能告诉你,什么书里可能有这类问题的材料,而且一般都告诉你这书的简单内容,体裁,这书的优缺点,这本书的作者及成书朝代,这本书的卷数及版本种类等等。 参见 陈垣励耘书屋读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