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

    《大公报》 : 中国近、现代有广泛影响的民营报纸。1902年 6月17日创刊于天津。创办人、总理英敛之,主笔方守六。初办时,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变法维新,对外倾向亲法。以敢于议论朝政、反对袁世凯而赢得读者。1916年 9月,报馆售给王郅隆。王自任总董事,聘胡政之为经理兼总编辑。言论亲皖系军阀和日本,读者寥寥。于1925年11月27日停刊。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等 3人合作,以"新记公司"名义接办该报,吴鼎昌任社长,胡政之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经理。于1926年9月1日恢复出版。订社训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提倡民主政治,主张保护与发展民族工商业。北伐战争期间,抨击军阀吴佩孚和汪精卫、蒋介石,并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攻击。1928年以后,个别主持人受蒋介石的笼络,报纸言论对蒋有所回护。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此报因主张"缓抗",受读者警告和反对。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谴责日军侵略,支持十九路军抗日。1934年 1月,辟"星期论文"专栏,约请胡适、丁文江、 翁文灏、梁漱溟等撰稿,每周 1篇。首篇是胡适的《报纸文字应该完全用白话》。从此,此报也用白话文或半文半白文体。1935年 9月开始发表范长江的西北通讯,介绍红军长征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主主张,后汇编成《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两书出版。

  1936年后,日军南侵,大公报社逐步南移,先后出版上海版、汉口版、香港版、桂林版、重庆版。1941年5 月15日,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赠该报荣誉奖章,胡政之、张季鸾对美发表广播演说,并撰写社论,强调"文人论政"。同年9月6日张季鸾病逝,《大公报》成立董监事联合办事处,由胡政之任主任,统一领导各馆,并正式成立社评委员会。经常撰写社评的有王芸生、李纯清、徐铸成等。抗日战争期间,《大公报》社评的基本立场是坚持抗日救国,反对妥协腐化。1942年2月1日重庆版发表《看重庆,念中原》社评,揭露国民党政府歌舞升平,无视河南灾区惨况,被罚停刊3天。9月6日胡政之在纪念张季鸾逝世一周年时,宣布将社训"四不"改为"两不",即"不私、不盲"。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大公报》 社评的基本立场是反对美国 扶植日本军国主义、反对内战。但也发表一些混淆是非的社评,如1945年11月的《质中共》、1946年4月的《可耻的长春之战》,受到中共《新华日报》批驳。随后,《大公报》载文反对内战,批评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运动和文化专制政策。1948年 7月,南京国民党《中央日报》连续发表社论,指名攻击总编辑王芸生。1948年11月,香港版《大公报》发表"和平无望"社评,宣布转变立场,靠拢人民。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2月27日,天津版《大公报》改组为《进步日报》。 5月25日上海解放,王芸生等从解放区赶赴上海; 6月17日发表《大公报新生宣言》,宣布报纸归人民所有。1953年1月1日上海馆北迁,与天津《进步日报》合并,在天津出版全国性的《大公报》。1956年10月 1日由天津迁北京出版。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于当年9月10日停刊。《大公报》在中国内地,从1902年创刊到1966年停刊,总计出版64年 2个月。香港《大公报》仍继续出版。

  



  参考书目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1981。

 梁家禄:《中国新闻业史》,广西人民出版社,南宁, 1984。

为您推荐

《字汇》

《字汇》 : 字书。14卷。中国明代梅膺祚编。膺祚字诞生,宣城(今属安徽)人。此书依据楷体,将《说文解字》部首简化为 214部。按子、丑等地支分为12集。部首和各部中字,又按笔画多少顺序排列。共收 33179字。除..

装帧

装帧 : 指一部书稿经过审订整理、编辑加工,在发印刷厂排字印刷之前,对构成一本书的形态、用料和制作等方面所进行的艺术的和工艺的设计。装帧的"帧",原指画幅,又作画幅的数量。在中国古代,装帧原来的含义是一定..

<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印刷技术术语</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印刷技术术语 : ..

北京图书博览会

报纸印刷

报纸印刷 : 又名新闻印刷。包括排字、拼版、铸字、照相制版、压纸型、平台或轮转印刷等工序。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使用图文部分凸起的凸版印刷工艺。   应用凸版印刷报纸,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从唐代..

自由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 : 强调新闻业不受政府干预的一种新闻观念。西方新闻学者以"天赋人权"为主导思想提出的这种理论,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和资本主义社会前期的新闻学中占主导地位。   自由主义新闻理论渊源..

字典

字典 : 以字为单位,按某种检索方法编排,每个字注明其读音,意义和用法的工具书。   中国古代字典中对字和词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加区别,其中有不少既解释单字,也解释复词。古代将这一类书一律称为"字书", 直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