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 : 现代哲学家和报刊编辑撰搞人。广西桂林人,1893年10月18日生于北京。原名焕鼎,字寿铭,笔名寿民、瘦民等。幼年先后就读于中西小学堂、启蒙学堂,后肄业于顺天中学堂。“一生全靠自学”。1911年加入京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京津同盟会机关报 《民国报》 在天津创刊,不久该报迁北京出版,任该报驻北京的外勤记者和编辑。1916年袁世凯死后,与沈钧儒一起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张耀曾的机要秘书。同年底,在上海 《东方杂志》 上连载 《究元决疑论》 一文。1917年应校长蔡元培之邀到北京大学主讲 《印度哲学》,提倡 “生命哲学”。1924年辞离北大,赴山东任教。1928年在广州创办乡治讲习所,推行 “乡村建设” 计划。1929年秋,到河南村治学院任教务主任。1930年1月,接编北京出版的 《村治月刊》。1931年初到山东邹平筹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任研究部主任,并于10月出版《乡村建设》旬刊。1933年后,接任该院院长,直至 “七七” 事变后该院停办。1934年1月,应聘为天津 《大公报》 新辟的 “星期论文” 栏撰稿。1937年4月5日,《乡村运动周刊》 在山东邹平创刊,为该刊主要撰稿人。抗战爆发后,乡村建设运动被迫终止,任国民参政员,主张团结抗日。1938年初曾赴延安访问。1939年由重庆出发,深入敌后抗日游击区访问9月。1941年3月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任中央常务委员,并赴香港创办机关报《光明报》。9月18日,该报创刊,任社长。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后,回到桂林。1944年9月,任民盟国内关系委员会主任。1946年1月10日,作为民盟的9名代表之一出席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同年春,二赴延安会见毛泽东并陈述自己的意见。5月8日自重庆抵南京,接任民盟秘书长,直至11月6日离去。同年12月,应邀赴重庆北碚主持勉仁国学专科学校(1948年8月改组为勉仁文学院),并在重庆《大公报》发表《时局前途答客问》、《最后协商的建议》、《认识我们的问题在哪里》等文章。1949年初,又在该报接连发表《内战的责任在谁》、《给各方朋友的信》、《论和谈中的一个难题》、《敬告中国国民党》、《敬告中国共产党》等多篇文章。1950年初离川北上。曾到河南、山东农村参观访问,还曾到四川参加土地改革运动。1951年10月在《光明日报》发表《两年来我有了哪些转变?》的长文。“文革”期间,反对把批判孔子与批判林彪相并提。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印度哲学概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东方学术概观》、《中国文化要义》、《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理论》、《村治论文集》、《人心与人生》、《我的自学小史》、《我的努力和反省》、《梁漱溟教育论文集》、《梁漱溟杂著选集》、《忆旧谈往录》等。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