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聚仁 : 著名新闻记者。浙江浦江(今属兰溪)人。字挺岫,号听涛,笔名陈思、韩泽、罗抚、旅隼、阿挺、丁秀、丁舟、天龙、尾生、沁园、姬旦、袁大郎、彭观清、赵天一、土老儿、云亭山人。1912年从育才小学毕业,考入金华七中。1916年到杭州,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在校期间,即为杭州《之江日报》和兰溪《兰江日报》撰写新闻稿。1920年1月主编一师校刊《钱江评论》周刊。1921年夏毕业后到上海,创办沧笙公学,先后在上海艺术专科学校、暨南大学任教,并为邵力子主编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撰稿,为该报主撰之一,5年内共撰稿达一百数十万字。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自命为无党派自由王义者。1931年8月15日,与曹礼吾、陈子展、黄芝岗等在上海创办四开文艺周刊《涛声》,任主编并开辟《从何说起》专栏,以乌鸦商标作刊头,主张“乌鸦主义” 《理性主义》。注重社会批评,发表过《读报有感》、《忠告丁文江》等被鲁迅赞扬为“赤膊打仗,拼死拼活”的文章。1932年4月,开始为林语堂创办的《论语》撰稿。同年12月1日,黎烈文主编上海《申报》副刊《自由谈》后,以该刊为发表杂文的主要阵地。1933年参加“左翼”文艺运动。1934年4月,又开始为林语堂创办的《人间世》撰稿。同年9月20日,陈望道主编的《太白》文艺半月刊在上海创刊,为该刊编委之一,提倡“大众语”。1935年3月5日,与徐懋庸创办并主编《芒种》半月刊。此外,还从1931年到1936年连续不断地为陈灵犀主编的上海《社会日报》“社论”和“星期评论”专栏撰写稿件;1935年9月20日上海《立报》创刊后,又成为谢六逸主编的该报副刊《言林》的基本撰稿人之一。1936年5月参加上海救国会活动,为该会11名委员之一。抗战爆发后,以上海《大晚报》、《申报》、《立报》记者身份深入前线采访报道过上海保卫战。1937年11月为迁到金华的《东南日报》撰写通讯。1938年夏,从南昌转往武汉,以“客卿”身份应聘为中央社战地特派记者,深入前线采访,并为香港《立报》、《星岛日报》等撰写战地通讯,所写有关台儿庄大捷和八路军、新四军战绩的报道,被传诵一时。曾向海外报道“皖南事变”真相。1941年10月,应蒋经国邀请在江西赣州《正气日报》工作,1943年5月初离开赣南到重庆。成为抗战时期享有声誉的新闻记者。抗战胜利后,到上海接替宦乡任《前线日报》主笔,撰写了《上海三月记》、《战迹初旅》、《皇军的末日》、《鲁豫战局》、《九月战场》、《时局漫谈》等如实报道时弊和战局的通讯。同时,还曾先后在上海复旦大学、上海法学院和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的新闻系任教,讲授新闻采访学等专业课程。并在香港《星岛日报》开辟“京沪通讯”专栏,发表大量关于时局动态的通讯报道和分析预测文章。1950年8月,应林霭民社长之邀离开上海到香港,任《星岛日报》主笔。1956年7月改任新加坡《南洋商报》特派记者。曾经6次回大陆采访,受到过毛泽东、周恩来的多次接见。所写《南来篇》、《隔帘花影》、《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人民之页》、《自我反省》等报道文章,广泛报道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抒发了对共产党、新中国的热爱之情,并表示“决意收起自由主义的旗帜”,“听从先觉者的领导”。1959年起与林霭民合作创办《循环日报》、《循环午报》、《循环晚报》,后合并为《正午报》,任主笔;并从事写作。支持祖国的统一。1972年7月23日因患癌症逝世于澳门镜湖医院。其骨灰从香港送回国内,安葬于南京雨花台。一生著作甚多,成集者计60余种,约4000万字。如《文史论集》、《国学概论》、《国故学大纲》、自传《我与我的世界》、小说《酒店》、散文集《鱼龙集》、报告文学《采访外记》、《采访二记》、《采访三记》、《采访新记》、《北行小语》、《北行二语》、《北行三语》、《万里行记》等,此外还有《鲁迅评传》、《鲁迅年谱》、《现代中国剧曲影艺集成》以及新文学运动回忆录《文坛五十年》等多种。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