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照片的文字说明

    新闻照片的文字说明 : 新闻摄影是新闻战线上的一个独立兵种,我们不能将它单纯作为一种摄影形态来考察,而必须将它作为一种新闻形态来研究。新闻媒介有“冷”与“热”之分。通过人的一种感官就能获得高度清晰信息的媒介称之为热媒介;反之就是冷媒介。新闻照片既有 “一图胜千言” 的长处,也有“无文不成图” 的短处。如前所述,它不能单凭视觉就获得最充分、最完善的信息,需要辅以文字说明,因而也是一种冷媒介。因此,文字说明就成了新闻照片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机部分。写好新闻照片的文字说明,是摄影记者或图片编辑最困难的工作之一。新闻照片的文字说明,具体包含着标题与解释性说明两大部分。
(一) 标题的基本要求及其写法
一般说来,读者看文字新闻,总是先看标题,后看正文。因此,醒目引人、提纲挈领是文字新闻标题第一位的要求。对新闻照片,读者每每是先观视画面形象,后看文学说明。因此,照片的标题就应起画龙点睛、揭示主题的作用。这就要求照片标题做到题图一致、开门见山、简短生动。
题图一致,这是准确性的要求。标题是指着照片的 “言语手指”,唯有准确,方能谈得上起点题的作用。因此,要将标题标得中肯切题,切忌空泛不实、夸大其词。八十年代初,游云谷拍了一幅江西棉织印染厂青年技术比赛中获得前三名的能手交流心得的照片,原标题为 《技术练兵》,显得空泛平谈,后经编辑改为 《考评之后》,这样就既中肯切题又耐人寻味。
开门见山,这是鲜明性的要求。要一语点明主题,切忌离题、转变抹角,这样才能取得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将 《洪水袭来之际》 (胡武功摄),标为 《抢救》,或将 《小平您好》 (王东摄) 标为 《游行大队里的小插曲》,均显得游离不定,不能一语道破画面主题。
标题揭示画面内容旨在点题,对画面内容起概括、提示的作用,故应简短生动,切忌对画面形象作具体解说,更要避免将说明中的新闻要素搬到标题中去。若将 《“梆子”迷》 (厉福昆摄) 标为 《安徽界首县庙会上的 “梆子” 迷》 就显得画蛇添足。
以下几种具体写法,有助于使标题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的要求。
一是运用形象写照。如《斑竹泪》 (江式高摄),就是采用拟人化手法使标题形象化。公园的佛肚竹被某些游客用刀划得遍体鳞伤,如将这幅批评照片标成《请爱护公物》 之类,就显得空泛无力,也不鲜明生动。作者将竹子的累累伤痕形象为 “泪”,使观者似乎听到竹子在 “控诉”,这就更能激起人们对不文明行为的反感。
二是引用诗词成语。第11届亚运会上,有一幅从低角度拍摄熊其英奋力跳远的照片,标题为 《天降大任于斯人》。这句孟子的成语,刹那间就使画面的形象得到升华,给人以超越时空的联想。
三是借用第三人称。画面上的形象是瞬间形象,不能表现完整的情节,只能表现某一情节的某一顷刻。因此,借用第三人称的画外音来点明画面形象的内涵,就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 《进去登记吧,别害羞!》(杨宇钟摄),就是借第三人称之口,点明几位姑娘在大龄青年婚姻介绍所门前进退两难的瞬间神态。这一标题概刻画了大龄姑娘在此时此地的微妙的心情,又似乎在给她们鼓气。
四是巧用修辞手法。应用各种修辞手段来做照片标题,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如采用对比、比喻、拟人、借代、双关、夸张、反复等等手法。
(二) 各类新闻照片的文字说明写法
报纸上的新闻照片,若从刊用形态来分,不外以下三类: 一是单幅独立发布的图片新闻; 二是配合文字新闻的插图照片; 三是各种类型的系列照片。
1.单幅图片新闻文字说明的写法
一是要尽量简短。一条图片说明就像是文字新闻的导语,要以最少的字数突出照片最重要的事情,并包含必要的新闻要素。尤其是注意写好说明的第一句话。如果说整条说明类似文字新闻的导语,那么第一句话就是导语的导语。常见的图片说明开头每每堆砌了冗长的套语,诸如“……以来”、“在……指引下”,或者是一些单位、人物的名称、职务就占去数行,读者不能从一开头就明了这幅照片到底要说明什么。这类累赘而蹩脚的说明,废话成堆,必须交待的新闻要素却缺三丢四。
二是要用事实来说明。说明是对照片的补充,这个补充主要是新闻事实的表述,切忌在说明中大发空洞议论或堆砌浮夸的形容词。所谓用事实来说明,这里的 “事实”包含着 “今日新闻” 与 “新闻背景” 两大部分。“今日新闻” 是泛指你所报道的事件,说明中应交待必要的新闻要素; “新闻背景” 则包括与今日新闻有关联的昨日新闻,或另一地方发生的新闻、地理、人物简介等。在文字说明中补以必要的背景材料,对拓宽深化画面形象的内涵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试看一条布达拉宫开始修缮的照片说明。
世界海拔最高的古建筑——西藏布达拉宫维修工程动工。这是这座一千三百多年前修建的巨庙第一次全面修缮。国家为此拨款近亿元。

此条说明第一句话就点明了画面内容,同时由于在说明中加入了布达拉宫的地理位置、建筑年代、修缮耗资等背景材料,使照片的信息量得以较大的增值。对新闻背景的掌握与运用,需要写说明的人具有丰富的学识功底。
三是要突破规格化。新闻照片文字说明的一般规格就是“有关新闻要素+图为”。这种几十年一贯制的干巴巴的格式太干瘪,八股味甚浓,已使读者越来越感到厌倦。当前读者喜爱别具一格的使人耳目一新的文字说明。对话式、漫谈式、自由式、幽默式、评论式、叙述式均可,以求文字说明承载更多的信息量。
优秀的文字说明,对画面形象不应仅仅是补白、解说,而应对新闻形象有所升华。既不随意游离画面,又不单纯复述画面,而是要有所充实丰富:或揭示内涵,或深化主题,或开拓意境。这就要求我们把摄影的造型技艺与文字表达的才能融为一体,把动与静、实与虚、形与声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图像与文字互为依托、互映互补,在和谐与撞击中放射出特有的光彩。总之,文字说明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明快的形式。
1985年新华社图片编辑丁枚编发了一组农民业余文体生活的专题图片——《务农之余》,其中学摄影的那一幅的文字说明是这样写的:
祖祖辈辈望着土地的眼睛,今天在务农之余,有兴透过照相机镜头探索一下大自然的艺术美。北京市大兴县金星乡新建村近年来有半数农民添置了照相机。摄影已成为村里年轻人的普遍爱好。

一般的文字说明偏重于用事实填写有关新闻要素,因而老套死板;语言满足于准确、简洁、明了,而不追求鲜明与生动。因此,按照规格化的写法,上幅照片的说明只有后一句,那样就显得平淡无味,缺少独创性与新颖性,也就丧失了审美的信息。现有的说明,开卷就奇句夺目,既是事实报道,又蕴含着抒情与评点,大大增加了画面上意境的高度与深度。
又如才龙于1984年拍摄的《高原说书人》,画面是一位西藏说书艺人在说唱,牧民们边听边录音。原有的文字说明是:
藏族艺人说唱的《格萨尔王传》,深受群众欢迎。格萨尔是西藏广为流传的民族英雄。

法国《解放报》转载这幅照片时,将说明改写为:
这位老年西藏说书艺人正在说唱一位传奇国王的故事。他的话语并没有被高原的寒风吹走。牧民们带着各式录音机录下这个故事,以便能在遥远的地方重新听到他的声音。

两相对比,前者只是对画面简单的解释,对形象无所揭示与开拓;后者在交代基本事实以后,却加上了视觉性与想象性的描绘,仿佛带着读者一齐走进采访现场,去听,去看,去感受那些使人振奋或引人深思的氛围;这样既突出了边听边录的现场气氛,又使说明含蓄生动、耐人思索。
照片说明的散文化,既不宜单纯复述解说画面,也不宜远离画面任意发挥。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字与照片之间把握适度的距离,在解释性与新颖性之间、理解性与创造性之间寻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这样,就在文字说明这个不太引人注目的角落里,开辟出一个新的审美领域,使图片和文字这两种最有力的传播媒介,在某一形式的平衡下能相互激发,交相辉映,从而产生较诸两者单独出现时难以达到的传播功效,扩大新闻照片整体的审美信息。
2.插图照片文字说明的写法
对配合文字报道的插图性照片的文字说明总体要求是既要避免与文字新闻自身重复,又要力求写出文字新闻中所没有的新意。1988年1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上方刊出邓小平同志会见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文字消息。新华社记者武基国为这条消息配了一幅不同寻常的照片,标题为《翻译误译引出笑声》。文字说明这样写道:
1月20日,邓小平在会见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时说: “我今年84岁,该退休了。”
但翻译误将“84岁”译成“48岁”,引得宾主一阵欢笑。

这一细节,文字消息中只字未提;这幅“花絮”式插图照片从画面形象到文字说明均表达出了新意。读者的评价是:照片好,说明好,标题好。新华社总编室通报表扬,赞它“画面生动,形象自然”,“使读者对两位领导人风度和相互的友好感情,有亲切的感受。这幅照片改变了过去习见的领导人会见外宾照片的呆板模式。”照片的说明“突破了过去不少照片说明平淡乏味的格式。通过这一说明,读者明白宾主开怀大笑的原由,幽默风趣,烘托了照片的生动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但有些报纸刊用这幅照片时,文字说明无标题,只剩下干巴巴的 “邓小平会见布伦特兰夫人” 一句话; 这样,既与文字消息重复,又未说明宾主开怀大笑的原由,更无新意可言,平淡而又乏味。
3.系列照片文字说明的写法
关于系列照片的文字说明,最常用的写法是每张照片附以简短的文字说明,再配以一个总标题和综叙式的总说明。另一种写法是省去每幅照片的分说明,仅用总标题和总说明,分说明的内容包含在总说明之中。第三种写法是图文并茂,将总说明写成一篇叙事体或散文体的短文,帮助读者充分领会照片需要表达的情节和思想内容,视具体情况增删分说明。不论采用哪种写法,均必须以图为主,文字为辅。
1987年12月首都新闻摄影界关于新闻摄影改革的讨论会上,讨论了 《经济日报》 摄影记者邓维的专题报道与 《中国青年报》 摄影记者郑鸣的摄影通讯的文字说明,分别被称为 “邓维式的图文互渗” 与 “郑鸣式的图文互补”,这是系列照片依靠文字辅助的一种尝试。
在文字与图片的结合形态上,无论是一般的以图为主,还是图文互渗或图文互补,蒋齐生在会上发表的几点看法可视为我们在采摄实践中的自律原则,以确保新闻照片主要靠形象来 “说话”,防止 “形象不够,文字来凑” 的倾向:
“——在探索中不妨各显神通,不拘一格,不过,还是要有清醒的摄影记者的自觉意识; 摄影记者可以兼搞文字,兼搞可以显示摄影记者的图文双全的功底,也促使摄影采访更加深入,不过要明确是 ‘兼搞’ 文字。
——在图文互渗、互补中,要注意立图记文,使图占主导地位,不然,我们在版面上争取的图片独立性,会在我们自己的报道中丢了,又变成文字的 ‘插图’。
——摄影记者对题材选择的重点,还是应放在有摄影可能性、能显示摄影特性和力量的题材上; 而把必须依赖文字的题材,作为副产品。” (引自蒋齐生执笔的 《1987年12月首都新闻摄影界关于新闻摄影改革问题的讨论纪要》)
摄影记者欲写好文字说明,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长期严格分家,搞文字新闻的一般不会摄影,搞摄影报道的一般又不擅长文字,少数连文字说明也写不好,这是我国新闻战线急需改革的现状之一。1981年 《中国日报》 一创刊,就带头突破这种不正常的局面,要求文字记者要学会一般的摄影技术,摄影记者要学会写一般的文字新闻。
对每个记者而言: 文字、摄影合璧于一身,是势在必行。这首先是因为,新闻摄影是照片和文字相结合的组合新闻,文字写作能力不但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极大的反作用于照片形象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更主要的理由还在于,新闻摄影与文字新闻各有其发挥独家优势的最佳范围,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接触到的各种新闻素材,有的适宜文字报道,有的却适宜用摄影去纪实。一个记者,若能文武双全,无疑就会大大提高采访与报道的整体效益。新华社陕西分社老记者冯森龄,1981年采访重灾区略阳县时,切身感受到有些灾情场面,如许多财物因洪水猛涨而漂浮在水面上,落水后又都搁留在屋顶、楼道上,现场拍下这些镜头,就比用文字描写当时洪水高出地面若干公尺要形象逼真得多。类似的切身感受,使他领悟到一个文字记者不会摄影是一大憾事。尽管他已年近花甲,还是刻苦地补上了这一课。还有一点,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社各报派往国内外的驻站记者将日益增多。这些驻站记者每每独当一面,更需文字、摄影一身兼,犹如随军医生需要综合医术一样。以上三个方面,均说明了 “文字记者如果懂得摄影业务,那就如虎添翼,可以记下很多生动的现场镜头,写出更多的视觉新闻; 摄影记者如果能动手写稿,那就如鱼得水,极大地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丰富我们的报道内容。” (穆青: 《祝贺与希望》,见 《新闻摄影》 试刊号)

为您推荐

(二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实行《广告业务员证》 制度的规定

(二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实行《广告业务员证》 制度的规定 : 根据《广告管理条例》 和 《广告管理条例施行细则》 的有关规定,为加强对广告宣传和广告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保障其健康发展,决..

“幅大量多”的刊用原则

“幅大量多”的刊用原则 : 报纸要不断地适应读者新的需要,这是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之一。早在1957年,著名的新闻理论家王中教授在《新闻学原理大纲》 (草稿)一书中就指出:“现代报纸的沿革是不断寻..

(十七)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体委

(十七)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体委 : 关于加强体育广告管理的暂行规定 近两年来,利用体育比赛和体育表演开展广告宣传的企业越来越多。这种形式既有利于我国体育运动的社会化,丰富群众的体育生..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十八)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农牧渔业部关于做好农药广告管理工作的通知

(十八)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农牧渔业部关于做好农药广告管理工作的通知 : 工商广字 〔1987〕 第3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区) 及南京、成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农牧渔业厅 (局): 为..

(二十)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新闻出版署关于报社、期刊社和出版社刊登、经营

(二十)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新闻出版署关于报社、期刊社和出版社刊登、经营广告的几项规定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新闻出版局: 为了整顿报社、期刊社和出版社经营广..

(八) 广告管理条例施行细则

(八) 广告管理条例施行细则 : (1988年1月9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 第一条 根据《广告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条例》第二条规定的管理范围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