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报

    京报 : 清代民间报房经营的报纸。因在京城出版,通称为 《京报》。它以抄录翻印邸抄为主,被允许公开出版,是当时唯一取得合法地位的非官方报纸。出版 《京报》 的报房,除经营报业外,也兼营邮政和其它印刷业务。第一家报房大约创始于明朝后期,到明末这种报房仅北京一地便不下于3家,在南方的江陵、苏州、杭州、绍兴等地也有这种报房设立。根据清人俞正燮 《癸巳存稿》 的记载,北京报房出版的 《京报》 在明熹宗天启年间 (公元1621—1627年) 就已存在,但还找不到明人的记载做佐证。由于民营京报由邸报脱胎而来,明末出现的 “京报” 称呼很可能就是 “邸报” 的同义词。到清朝中叶,民间报房已很普遍,并且主要集中在北京。先有 “白本报房”,发行手抄的报纸; 后为 “黄皮报房”,发行刊印的报纸。它们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这六朝。到了清朝末年,仅北京一地的报房就有聚兴、聚升、聚恒、合成、杜记、集文、同文、同顺、天华、公兴、洪兴、永兴、信义等13家,大部分集中在前门外大街西侧的一些小胡同里。连同外地的报房,全国报房的总数计在20家以上。在北京,发行 《京报》 逾万份,担任编报、印报、送报的从业人员最多时达到300人。从事这项工作的,多为山东人。报房出版的《京报》,以盈利为目的,公开接受订户,也有 “整批发售至外省” 的业务。清朝的 《京报》 已有道光 (公元1821—1850) 以后的实物。它的形式,一般是9公分宽、22公分长的狭长形的小册子,以黄色连史纸作封面 (俗称“黄皮京报”),上印红色的 “京报” 两字作为报头,下印较小字体的报房名称,延续了近千年的中国古代报纸至此才有了定名。这种《京报》,每日发行一小册,每册多者10余页,少者五、六页。以竹纸或毛太纸印刷,先后用胶泥活字、木活字或铅字排印。全部为竖排,一行到底,每行一般为22个字,每半页约7至9行,每期的总字数由少的千把字到多达5000余字不等。其内容,首宫门抄,次上渝,又次奏折。“此中又分详略两种: 略者于黄昏时即可送出,详者须夜午,犹今日之晚报也。” 一般在上午10时左右,就能把前一天印好的报纸送到城区订户手中。每册取费10文。《京报》 是报道清王朝政事动态的重要工具。近代化报刊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大城市兴起之后,“转载《京报》”几乎成了各报必有的内容。《京报》一直持续到清王朝的灭亡。辛亥革命后,当袁世凯窃据所谓“临时大总统” 的时候,这种《京报》仍未绝迹。比如1912年3月30日的《京报》,就刊载着 “临时大总统令” 和一些 “批呈”,完全保持了清代《京报》 的形式和体例。以后才完全让位于近代化的报纸,但出版过《京报》 的报房有的 (如聚兴报房)还坚持营业 (代理报刊发行) 到1921年后。《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中发展了的具有完备形态的一种报纸。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报纸已开始由原始形态向近代形态的过渡。

为您推荐

朝报

朝报 : 中国古代报纸的一种称号。五代人曾称唐时的官报为“朝报”。入宋以后,人们沿用了这一称呼。周麟之在《海陵集》中有王安石诋《春秋》 为 “断烂朝报” 的记载: “初王荆公欲释 《春秋》 以..

敦煌进奏院状

敦煌进奏院状 : 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报纸。在现存的敦煌文物中,1982年和1986年先后在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发现了两份唐代的进奏院状。它们都是唐僖宗时期(公元874—888年),由..

广告成本

广告成本 : 是指报社在编辑出版的某种报纸上刊出广告所发生的费用总和,包括广告组稿费、代理费、业务费、绘制设计费以及专设广告机构人员的工资及办公费、差旅费、福利费、固定资产折旧费等。 根..

进奏院状报

报纸成本

报纸成本 : 是指报社为生产出版各种报纸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它包括劳动资料的耗费 (厂房、机器的折旧)、劳动对象的耗费 (原材料、燃料、动力的消耗)、活劳动的耗费(生产工人的劳..

报社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

报社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 : 成本核算对象是指企业在产品成本核算过程中,为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所确定的承受对象。企业生产类型的特点和成本管理的要求不同,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也有所差异。..

邸抄

邸抄 : 明末以后清代官报的一种称呼。有时也写作邸钞。在明代,抄传邸报的活动很盛行。明代邸报的抄本,有一些被保存至今,被称为某某朝的邸抄,如 《万历邸抄》 (1573—1619年)。明熹宗天启六年 (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