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形制

    中国古籍形制 : 中国古籍外在形式。依时代先后有:简册、帛书、卷轴、旋风叶、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
  简册  《书·周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在甲骨文里册写作,金文写作,像把写上字的片片编连起来的模样,甲骨文中的典写作,金文写作,像把册用手捧着或放在架子上。写上字的片片叫简,编起来的简称为策,策即册的通假字。中国比较成熟的文字始于殷商,主要刻在甲骨上,专记卜辞;其他文献都用简册书写。春秋战国以后书籍大量产生,多数沿用简册形式。每根简上的字多少不等,多者40个,少者仅8个字。最初是用漆书写,后改用石墨书写,用两条皮或丝质的带子将简连缀成册。
  帛书形制:折叠式或卷轴式  中国至迟在战国时已用帛来写字,除简册之外已流行帛书。帛书有折叠和卷轴两种形式。长沙战国墓发现的楚帛书是折叠式的,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发现的帛书既有折叠式又有卷轴式,卷轴式是将帛卷在一根木片上的。东汉时虽已有纸,但当时人们重视帛书而轻视纸写的卷轴书。晋南北朝时帛书被纸卷轴书取代。
  卷轴  用纸写的卷轴书,也称"卷子",盛行于南北朝至唐代。敦煌千佛洞发现的数以万计的古写本书几乎都是卷轴形式。卷宽约一尺,长短不一。卷上用铅或墨划"栏",叫"乌丝栏",用朱划则叫"朱丝栏",上下框叫"栏",分隔每行文字的叫"边准",也叫"界行"或"解行"。佛经每行一般写17个字,其他古籍则每行多少字不等。纸质卷轴出现后,中国始用"卷"为图书计量单位。一部书往往有好几卷以至几十、几百卷。在卷轴外面还得包上"帙"。卷轴在内,帙在外,就像书卷穿上衣服,所以称它为"书衣"。卷数少的一部书只包一个帙,多则分若干帙。帙用细竹帘编成,外面蒙上缣、绢、绨、绫等丝织品或麻布,有各种色彩。卷轴用帙包裹后还需标出书名以便从架上寻找(图1),所以在轴的朝外一头挂上一小块象牙作的签,通称"牙签",上刻书名和卷数,有时染上不同的颜色以区别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图书。


  旋风叶  由卷轴演变而来。卷轴装若纸卷太长时卷舒不便,尤其字书、韵书,要查找中间某韵、某字,非把纸卷拉开一大段不可,费时、费力。于是在唐代后期就对卷轴装加以改进,把纸卷一正一反地折叠成长方形的折子(图2),前后连起来包上一张书皮,把原先的一卷书改成了一册书,不仅要翻到哪里就可翻到哪里,即使从头到尾翻一遍也快如"旋风",于是得名。"旋风叶",又称"旋风装"、"旋风册子",简称"叶"、"叶子"。此外还曾被称为"梵"和"经摺" (因雕版印刷出现后刻印的佛经经常折成这种旋风叶形式),也有人认为旋风叶即龙鳞装。


  蝴蝶装  由于旋风叶折叠处容易断裂,而成为零星的散页,不便整理,于是后来改成单页,把有文字的一面对折起来,将对折好的一叠单页的折缝处粘连在一张纸上,外面包上硬纸,成为一册书。打开后各页左右对称,状如蝴蝶展翅,因而得名。又作"蝴蜨装",简称"蝶装"或"蜨装"。蝴蝶装在宋代最流行,元代沿用,到明代被淘汰。在蝴蝶装中,包在书前后的硬纸叫"书衣",书衣正面左边贴着写有书名、册次的狭长纸条叫"书签",书册上端切齐之处叫"书头",下端切齐之处叫"书根",翻阅的一边(即左边)叫书口,另一边叫"书背"或"书脊"(图3)。


  包背装  由于蝴蝶装书页后半页的背面和第二页前半页的背面不相连接,读完一面后必须连翻两页,打开书时常遇上空白无字的背面,于是到南宋后期,人们开始把书页反面对反面折起来,让书页的两个外边粘在书背上,再包上书衣,就成为"包背装",也叫"裹背装"(图4)。后改在边上打两个或三个小孔,用纸捻穿进小孔把书页订牢,再包上书衣。穿纸捻处称为"书脑"。包背装在元代和明代前期最为流行。


  线装  出现于明代中期,很快就取代包背装,成为中国古籍最后的也是最通行的形式,今天还常把古籍称作"线装书"。因为包背装的书背易于破损,于是改用两张和书页同样大小的书衣分置书的前后,在书脑处打孔穿线订成(图5)。一般只打4个孔,叫"四针眼装",厚一点的书有时在上下角各多打一个孔,叫"六针眼装",订书的线讲究用白色或米黄色丝线,双道。有时还在上下两个书角处用浅蓝、浅黄或棕色的绫包起来,叫"包角"。书衣和正文之间至少订进一张空白页,有时多至两三张,叫"护页"或"副页"。


  明清时还爱给线装书做"书套",也称之为"函",用硬纸衬里,外面裱糊蓝布,讲究的还用锦,把书的四边包起,用两枚骨签插紧,只空出书根和书头,讲究的则连书根、书头也包起,叫"四合套",更讲究的把包书根、书头的两块相接处挖成云纹镶嵌,叫"云字套"。有人还用两块和书册一样大小的木板(称夹板),上下两头各穿上一根布带,把书册夹住扎牢。此外,珍贵的书还常做精致的木匣或小木箱装起来,匣面、箱面刻上书名、版本和册数。

为您推荐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 中国中央级综合性历史档案馆。负责中华民国时期历史档案的收集保管、整理编目、提供利用、史料编研与公布等工作。1951年 2月建于南京,原名南京史料整理处,隶属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简明指南》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简明指南》 : 档案专业工具资料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撰,档案出版社1987年2月出版。全书由3部分组成:①前言,概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沿革、馆藏档案基本情况、档案整理的基本方..

《中国档案事业简史》

《中国档案事业简史》 : 中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邹家炜、董俭、周雪恒合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 3月出版。全书共12章。第1章档案的产生与商、周时期的档案工作;第 2~9章为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

《中国档案分类法》

《中国档案管理新论》

《中国档案管理新论》 : 中国档案学专著。殷钟麒著。1949年 5月重庆私立崇实档案学校出版部出版。殷钟麒(1907~1970)长期从事档案工作,1946年在重庆开办崇实档案学校,自编教材,致力于档案教育和档案学研究,中华..

知不足斋

知不足斋 : 中国清代藏书家鲍廷博的藏书室。 鲍廷博(1729~1814),字以文,号渌饮。 原籍安徽歙县,后随父移家杭州,继又迁居桐乡县。笃好书籍,取《戴记》"学然后知不足"之义名其书室。藏书中有不少人所未见的善本。..

中村幸雄

中村幸雄 : 日本情报学家。1916年1月1日生于东京。1940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物理学系,后入通信部电气试验所,曾任该所超高频电磁波研究室主任,1961年任电气通信研究所副所长,兼任该所情报专利部部长,后从事专门的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