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的写作方法 : 跋是我国古代书刊附件的名称。发展至今,在图书中已经少见,而用“后记”来替代。其形式、内容、体例与序基本相同。置于正文之前者为“序”,置于正文之后者为“跋”,又称为“后序”,今日图书多称为“后记”。
后记,一般由名人撰写,但在实际上,大都是由图书的著译者或他人撰写,刊印在图书正文后面,用以说明写作和出版的目的、经过、资料来源、编写体例等,帮助读者阅读和了解本书内容,也可用本书的“读后感”代作后记。
后记,从内容上来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介绍本书的写作过程及资料来源、参考书目等有关问题。这一类后记,一般由图书作者自己来撰写。一类是对图书及其作者作出评价,对图书质量及价值进行分析,这一类后记,一般由他人撰写。
从文字表达形式上,后记一般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散文形式,由作者自己撰写的介绍其著作情况的后记,多采用这种文体。一类是论文形式,由他人撰写的、对图书进行评价的后记,一般多采用这种文体。
在撰写图书后记时,要注意下列几点:
1.要实事求是,对图书作出准确的评价,杜绝浮夸不实的客套话;
2.要有针对性,明确本书的读者对象、写出深浅适度的后记;
3.文字要简练,不宜过长,只要能指导阅读、补充“序”或“前言”需要说明的内容就行。当然,后记之长短,要视图书的具体情况,根据需要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4.要言之有物,有自己的见解,不要寸步不离经典,要有好的文风。
后记的写作方法,可参见“序”的写作方法。
后记举例:
《音乐·人生·世界》后记
《音乐·人生·世界》是受湖北省委科教部启示并取名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大范围的命题,即它不是一般的音乐基础书籍。鉴此,在总体上,我们力图从音乐与整个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从音乐美育与个人情趣及人生的追求的关联,向读者特别是青年朋友提出一点粗识浅见。当然,首先是谈音乐,但同时也必然有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纵横交沿。即要涉及天文学、物理学、数学、考古学、美术、历史、哲学……,因而也必然要参考引用许多音乐以外的书籍和资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书与其说是我们编著的,还不如说是我们收集、整理与编纂的。为了便于读者进一步钻研其中某些问题,能找到相应参考材料,现将本书所参考的主要书目列举如下,借此一并感谢这些书籍的作者。
主要参考书籍有:《天文知识》(南京大学天文系《天文知识》编写组)、《人类认识的自然界》(〔美〕 V·F·韦斯科夫著)、《音乐世界趣谈》(石峰编著)、《中外名曲欣赏》(孙继南主编)、《科学技术之光》(张相轮、凌继尧著)、《原子结构浅说》(韩建成编著)、《中外著名建筑》(陆坚、杨国清)、《德国音乐》(〔德〕哥德施密特著)、《中国古代音乐简史》(廖辅叔著)、《律学》(缪天瑞著)、《二十世纪音乐概论》(彼得·斯·汉森)、《西洋美术史话》(迟轲)、《外国绘画故事》(柴庆翔)、《世界通史》(吴于廑、周一良主编)、《世界五千年》(陈必祥等)、《神算家的秘诀》(吴振奎)、《西方流行音乐》(田瑛、朱国诚编著)、《自然科学概述》(潘永祥)、《现代作曲家及其名曲》(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GEB——一条永恒的金带》(道·霍夫斯塔特著·乐秀成编译)、《怎样玩魔方》(帕特里克·博赛特)、《名人与音乐》(姚耕、方达)、《轻音乐欣赏》(陈国权)、《大脑的探索》(王文正)、《艺术心理学》(〔苏〕列·谢·维戈茨基著)、《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著)等以及《音乐爱好者》、《中国音乐学》等期刊。
所参考本书作者的论著均未列入。
(选自《音乐·人生·世界》,武汉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