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的运用方法

    新闻背景的运用方法 : 新闻背景指的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背景也是事实,它对新闻事实起到说明、补充、衬托的作用。
1.巧用背景,突现新闻的意义。背景材料运用得当,可使新闻的意义更加突出,主题更加鲜明,产生“山青花欲燃”的效果。例如:
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零的纪录”的局面今天十一时十分(北京时间三十日晨二时十分)被中国射击选手许海峰突破。许海峰以五百六十六环的成绩获得男子自选手枪冠军,夺得本届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
这是人民日报消息《“零”的突破》的导语,其中“零的纪录”,就是新闻背景,它对许海峰夺得洛杉矶奥运会第一块金牌这一新闻事实起到鲜明的衬托作用,突现了新闻的意义,提高了新闻的价值。
2.巧用背景,解释新闻的原因。新闻报道中,常常要解释事情发生的原因,以加深新闻的深度,解答读者的疑问。对原因的解释,常常是由背景材料承担的。例如:
今晨零点专程从日本赶来中国的五百多位旅游者,在香烟缭绕的苏州寒山寺里屏息聆听了新年钟声。
日本民间相传,除夕之夜敲钟一百零八下,就能除尽人世烦恼,迎来锦绣前程。由于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枫桥夜泊》在日本广为流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蜚声扶桑,许多日本人梦寐以求能在除夕聆听寒山寺钟声。从去年十二月下旬开始,来自日本各地的“日本寒山寺除夕听钟声访华团”等十五个旅游团体的日本朋友,就陆续来到苏州,等待聆听除夕钟声。
在这条新闻中,如果没有日本民间相传的习俗和张继的诗等背景材料,读者就会问,为什么日本人除夕之夜不在家中吃团圆饭.而要漂洋过海跑到中国寒山寺来听钟声。这些材料的运用,不仅回答了读者的疑问,还增加了新闻报道的深度。
3.巧用背景,客观表达记者的倾向。任何一个新闻机构,都有一定的新闻导向。纯客观的新闻记者是不存在的。但新闻报道要用事实说话,新闻导向尽可能隐含在事实中,而不要由记者过多地发表议论。运用背景事实,是记者表达倾向性的重要手段。例如:
这几天上海街头积雪不化,春寒料峭,最低温度下降到摄氏零下七点四度,上海人感到了有气象记载的八十多年来罕见的严寒……
“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这是诗人臧克家一九四七年二月在上海写下的诗篇《生命的零度》中的开头两句话。这几天要比十年前冷得多,但据上海市民政局调查,到目前并没有发现冻死的人。民政局已布置加强对生活困难的居民特别是孤苦无依的老人的照顾工作。为了避免寒冷影响儿童的健康,上海市教育局已将全市幼儿园的开学日期延至十八日。
这是新华社1957年2月12日消息《上海严寒》中的两段。“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这一背景材料,不仅衬托了新闻,深化了主题,说明了社会主义好这么个大道理,而且也表达了记者的新闻倾向。但记者没有发一句新社会比旧社会好的议论,记者的立场巧妙地蕴含在事实之中。
4.巧用背景,提高新闻的可读性。背景材料具有知识性或趣味性,从而提高了新闻的可读性,提高了新闻的报道价值。本文所引几则新闻中的背景材料,都具有这样的作用。试把这些新闻的背景材料去掉,不仅新闻的意义不能实现,有的还会令读者莫名其妙,读来会索然无味。
运用背景材料,需注意如下几点:第一,背景材料必须与新闻事实有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越直接越紧密,越能起到实现新闻主题的作用,如果二者间没什么联系,就不成其为背景,而是蛇足。第二,背景材料必须少而精,切忌庞杂冗长,喧宾夺主。第三,背景材料在新闻作品中的位置,可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安排。可以在导语之后主体之前独立成段;也可以在主体之中和新闻事实穿插叙述;可以放在结尾,也可以放在导语里。不过,导语中运用背景材料就更为简短了,除了少数背景导语之外,一般是以附加语形式出现的,比如新闻《“零”的突破》中,导语里的背景材料就是以附加语形式出现的。
新闻背景材料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历史背景材料,包括新闻事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来龙去脉,以及与说明、诠释、衬托新闻事件有关的其他历史材料;另一类是现实的材料,包括新闻事件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社会背景、地理环境条件,以及能够说明的新闻事件在整体事物中所处地位的其他材料,等等。从背景材料的作用的角度划分,有对比性背景材料、说明性背景材料、注释性背景材料等。
对比性背景是拿来与报道的主要新闻事实做对比,以突出新闻事实的意义,强化新闻主题,或表明作者的某种倾向的材料。对比包括“正”与“反”的比较和类比,即具有不同情况的同类事物的比较。这两种对比在新闻写作中都是经常出现的。对比可以是纵向的(历史的),也可以是横向的(现实的)。从写作角度看,对比性背景材料只起一种反衬作用,它不能冲淡、更不能代替主要的新闻事实。这就要求作者在使用对比性背景材料时,要少而精,恰到好处。
注释性背景是解释新闻作品中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产品性能,以及其他不易被一般读者理解的知识性问题的材料。在科技报道中,注释性背景材料是经常使用的。使用注释性背景材料的目的首先是为读者释疑解难,帮助读者顺利地读懂新闻作品;其次,注释性背景材料如果使用得当,还可以增强作品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增强作品的魅力。使用注释性背景材料应注意的问题是,对那些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问题,要在吃透原意的基础上,力求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加以表述,否则无法达到注释的目的。

为您推荐

事件新闻的写作方法

事件新闻的写作方法 : 事件新闻是以报道新闻事件为主的新闻体裁,它是相对于报道缓慢发生、分散存在的事实的非事件性新闻而说的。新闻事件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情节连贯,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新..

非事件新闻的写作方法

非事件新闻的写作方法 : 非事件性新闻是相对于事件新闻而言的。它报道的不是某一个事件,而是通过大量事实的分析综合,提练一个鲜明的主题,反映事物发生发展变化中最近一个阶段的新情况、新问题、新..

新闻导语的写法

新闻导语的写法 : 导语是新闻(消息)的第一个或者头几个自然段,是新闻的“面容”。导语写作,是新闻写作的关键。 现代导语分为直接导语和间接导语两类。 直接导语的特点是开门见山,一语中的,须在导..

新闻细节的描写方法

新闻的结构安排

新闻的结构安排 : 新闻结构是一篇新闻的材料组合和层次段落的安排。新闻(主要是消息)结构的主要成分是:标题、导语、主体、结尾,有的也包括背景。 新闻结构是新闻写作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对新闻的质..

训诂方法论(语言)

训诂方法论(语言):训诂学书。陆宗达、王宁着。辑录四篇有关训诂方法的论文。⑴训诂学的复生、发展与训诂方法的科学化。⑵《说文解字》与“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⑶“因声求义”论。⑷谈“比较互证”的训诂方法。首篇..

《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法》

《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法》:汪仲勤着。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版。15.8万字。针对当前中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研究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入手,结合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各种个性特点和各个学科特点介绍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