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城市化问题

    小城镇城市化问题 : 80年代中期,就如何评价小城镇的作用,如何确立其在城镇结构中的地位,如何选择城市化道路等问题,在学术界展开讨论。学术界的基本观点有三种:(一)充分肯定小城镇的积极作用。杨重兴在1984年第8期《经济研究》上撰文《试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认为,发展小城镇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城镇数量的巨大发展、小城镇人口在市镇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成倍地增大,经济加速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逐步完善。吴大声在《社会学研究》1988年第2期撰文《论小城镇与城乡协调发展》认为,中国城市化要使人口从农村向不同规模等级的城镇转移。到2000年全国将有4亿农业人口从耕作中转移出来,从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发展趋势来看,不同等级的城市能接纳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口的能力是有限的,大部分脱离农业的人口要由小城镇来接纳。有人从城市及工业发展的角度强调小城镇的作用,将小城镇作为人口的“蓄水池”、“节流闸”,其功能在于防止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同时又有利于疏散已经过分膨胀的大城市人口。蔡德蓉认为,没有小城镇这一联结大中城市和农村的纽带,大的经济中心就难以独立存在。吴大声等人将小城镇的作用概括为三个方面:(1)小城镇作为最基层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我国农村的商品交换和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小城镇成为农村工业化的主要基地,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3)小城镇是农村社会一切经济与社会活动的中心。小城镇的重要作用还在于它是城乡协调发展的调节器。(二)对小城镇持基本否定态度,认为中国必须选择以大中城市发展为主的城市化道路,这种观点以李迎生为主要代表。他认为,根据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在现阶段必须选择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城市化模式。小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远不能与大中城市相比;公共设施不健全使吸引农村人口的目标遇到重重阻碍,缺乏资金、原材料使这种状况很难改变;小城镇及其周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小城镇发展规模小分布广,大量占用农田的问题日益严重。所以我国城市化的现阶段必须选择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城市化模式。(三)因地制宜,根据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各自特点,选择不同的城市化道路。丁贻声认为,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除了大力发展小城镇外,在人口分布点相对分散的情况下,可适当再增加一些50—100万人口的城市,以促进城市化的实现。税尚楠等则认为“人口向城市集中并不是乡村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城市化应该是乡村人民和城市人民共同创造和分享经济增长的利益;共同享用人类数千年来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宝藏,无论在什么地方居住,其生活都是无差别的。我国的乡村城市化道路应该从多核分散型空间为模式,通过在全国大体均衡地建立和发展中小型经济中心和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促进城乡融合,协同发展,使乡村人民不离开乡村就可以参与创造和分享经济增长的利益,分享城市文明。汪巽人认为,以大城市为特征的城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律。我国应该走非城市化道路,要使大城市转化为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合理的发展趋势将是转化为小城市。在农村应逐步把古老零散的村落演变为相对集中的类似城市居民小区的村民聚居点,以工厂集镇为中心,用辐射状的交通线把新型村民聚居点联结成网状体。对我国小城镇的迅猛发展状态提出了“二元城市体系”,他认为小城镇已经发展成为与大中城市同构,同时又与农村有着更为紧密联系的“一元”,目前存在着农村与城镇希图脱离大中城市自我循环的趋势,这种趋势难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大中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竞争不平等,只有解决平等竞争的问题才能使“二元”都充分焕发活力,促进中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为您推荐

城市建设档案

城市建设档案 : 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有关活动中形成并归档的科学技术文件材料。是城市自然面貌和城市建筑物、构筑物、地上和地下管线等各项建设的真实记录。按类别划分:①城市勘测和城市规划档案,包括..

城市建设档案馆

城市建设档案馆 : 为适应现代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需要,由市政府主管建设的机关领导,集中保管本城市建设档案的档案馆。至1990年中国大中城市已建立 151个。其基本任务是:①接收本城市重要的需永久和长期..

《城市晚报》

《城市晚报》 : 吉林日报社主办,1983年5月1日创刊,当时名《城市时报》,为周三刊,1985年1月1日改为日刊,1991年1月1日更名为《城市晚报》。主要栏目有: 准点出击、经济广角、人生启悟录、生活七彩屏..

城市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