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永福
巫永福:(1913— ) 台湾诗人、小说家。号永洲。男。台湾南投县人。1935 年毕业于明治大学文艺科。后在《台湾新闻》社和台东信托公司任职。50 年代起先后任台中市政府秘书、中国化学制药公司总经理,台北新光保险公司副总经理、执行董事。是横跨日据与光复后两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和文学活动家。早在台中一中读书期间,就阅读了《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我是猫》等大量世界文学名著,对文学发生强烈兴趣,决定违背家庭意志弃医从文。在明治大学时受到当时日本著名作家和评论家的教诲,打下扎实的文学基础。1933 年他在东京与王白渊、张文环、苏维熊等人发起创建台湾艺术研究会和文学杂志《福尔摩沙》。1935 年返台后参加台湾文艺联盟。1941 年加盟《台湾文学》杂志。光复后于 1966 年任日本歌志台北支部长。1967 年任《台北歌坛》主席,同年参加笠诗社。 1977 年继吴浊流后任《台湾文艺》发行人。1979 年创设巫永福评论奖。巫永福的创作以诗歌和小说为主。光复前的作品多散见于当时的新文学杂志,重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首与体》(1933)、《黑龙》(1934)、《河边的太太们》(1935)、《山茶花》(1935)、《欲》(1941),剧本《红绿贼》(1933),诗歌《春天与夏天之间》、《修行者》、《在桥上》、《水仙花》、《蠹鱼》(1935)等。光复后结集出版的有诗集《永洲诗集·爱》(1986),文集《风雨中的长青树)(1986)。叶石涛评论他的小说创作时说:“他的小说风格近似自然主义,锐利地解剖人生丑恶的层面。代表作《欲》最能代表他的小说风格。在描写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点出人类贪欲、自私、不择手段的人性弱点。”(《台湾文学史纲》)诗歌代表作《祖国》作于日据时期,光复后作者在整理手稿时发现,发表于 1972 年 12 月 15 日出版的《笠》第五十二期上。诗歌真切地表现了在日本殖民统治的铁蹄下,作为“亚细亚的孤儿”的台湾人民,痛切地呼喊“还给我们祖国”的特殊心态和感情。此诗发表后先后为许多报刊选集刊出或选入,被公认为台湾抵抗文学时期的优秀爱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