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

林海音:(1919— ) 台湾小说家、散文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女。祖籍台湾苗栗,生于日本大阪。幼时随父母迁居北京城南,曾就读于原北平女子师范学校,后毕业于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担任过《世界日报》记者。 1948 年,她同丈夫夏承楹(何凡)带着三个孩子回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1 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并开始文学创作。1957 年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后因刊登一首被认为是影射台湾当局的短诗《船》而被迫离开《联合报》。1967 年创办并主编《纯文学》月刊,1972年该刊停刊后经营纯文学出版社。近年她正怀着一片童心,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和小学教材的编辑工作。林海音开始写作时,“描写取材并非她真正的故乡台湾,倒是她长大成人的地方——北平。她和曼丝斐儿一样有满腔的乡愁,这乡愁并非由台湾而引起,正相反,她的乡思却针对北平而引发的。这乡思是如此浓烈扰人,她不得不倾吐她对北平的爱慕和饥渴。”(叶石涛《台湾乡土作家论集》)。她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正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全书由 5 个独立成章的系列故事组成,但又以英子的活动为主线,串连成一个整体。小说所描述的都是英子童年结识过的人物,所经历过的事情,所熟悉的北京城南风俗人情和街景,通过对这些人、事、景的描述,寄托自己的乡思。乡愁,似血液流贯于林海音的大多数小说,而对妇女生活、命运的描绘,则如骨肉,丰富着她的小说,“林海音所有小说几乎都以这生为女人的悲剧为主题,”‘时代的推移,社会的蜕变,世事的沧桑,皆透过女人的心身来寻表现”(同上)。婚姻、家庭、儿女、老人是她执拗地描写的对象,可以说,她许多以旧中国为背景的小说,都是探讨妇女问题的形象记录,也是寄托乡愁的一种表现方式。《城南旧事》表现的乡思,就是通过对宋妈、秀贞、兰姨娘等人的生活命运的关注来表现的,而描写大陆去台妇女和台湾妇女命运的小说,是她探讨中国妇女命运的继续。在林海音笔下,所有妇女,不管贫富贵贱、年龄大小、文化高低、籍贯出身,都是“一群被虐待者”(叶石涛语)。林海音结集出版的小说有《绿藻与咸蛋》(1958)、《晓云》(1959)、《城南旧事》(1960)、《婚姻的故事》(1963)、《烛芯》(1965)、《孟珠的旅程》(1967)、《春风》(1971),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1972)、《冬青树》(1955)、《两地》(1966)、《作客美国》(1966)、《剪影话文坛》(1987)及《芸窗夜读》等,儿童文学集《金桥》、《蔡家老屋》、《我们都长大了》、《不怕冷的企鹅》、《井底蛙》等。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她的小说朴素自然,感情深挚,语言质朴隽永,富有个性,结构上力求变化多端。同样,她的散文也是从寻常生活素村里选取典型细节加以微妙的描写,写出鲜明的特点,深沉的思想,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写出真切而浓郁的感情。在创作之外,林海音还为编辑、翻译、出版儿童读物花费了大量心血,她主编的《中华儿童丛书》被誉为“儿童知识宝库”,人们称道她主编的低年级国语课本具有一种“林海音风格”。此外还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儿童文学作家,在主编《联合报》副刊和《纯文学》月刊期间,她以极大的热情发现、提携了大量青年作者。她的这些认真而出色的工作,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65 年曾受到美国国务院的正式邀请,以儿童文学作家的身份访问美国。

为您推荐

林佛儿

林佛儿:(1941—         )     台湾作家。笔名林白、郁人。男。台湾台南人。 14  岁从国民学校毕业后,曾在印刷厂当学徒,做机关工友。业余补习英、法文,学过建筑、绘画与摄影。1961 年曾入新儒学院,一年后自..

林海宴

林海宴:(1931— ) 台湾小说家。男。籍贯湖南湘阴县。毕业于政工干校新闻系。现在台湾《经济日报》任职。19 岁开始小说创作,1950 年至 1961 年在台湾各报刊和香港、马尼拉等地刊物上发表了不少作品。其作品大多描写受过中..

林芳年

林芳年:(1914— ) 台湾诗人、小说家。原名林精鏐。男。台湾台南人。毕业于麻豆公学校高等科。1934 年加入台湾文艺联盟加里支部,从事新文学运动,是日据时代盐分地带文学拓垦者之一。台湾光复前担任佳里街后场庶务课长,光复..

林梵

廖汀

廖汀:(1937— ) 台湾小说家。笔名潭潭。男。四川成都市人。高中毕业。在军中曾任通信官、电台台长、分队长等职。退役后历任编辑、《文坛》月刊主编。1959 年处女作发表于《野风》杂志,此后创作了大量长中短篇小说。曾获..

林柏燕

林柏燕:(1936— ) 台湾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男。台湾新竹人。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系。主要作品有文学评论诗《文学探索》(1973)、《文学印象》(1978),短篇小说集《暗夜的水底寮》(1974),长篇小说《异乡之女》(1977),另编选《六十..

林蝶衣

林蝶衣:(1912— ) 泰国华人诗人。男。祖籍广东澄海,生于泰国。幼年回广东读私塾,后返泰读书,以函授学完大学课程。毕业后在华校当过教员和校长,又曾任《国民日报》和《新中国日报》记者,参加泰华著名文学团体访惶学社,并出版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