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
琦君:(1917— ) 台湾散文家。原名潘希珍,别名希真。笔名琦君。女。祖籍浙江永嘉。父亲做过大官,喜爱诗画。她自幼从家庭教师读经背诗,并偷读了许多古典文学作品。12 岁随父迁杭州,考入弘道教会女子中学。在此赢得初中部作文比赛第一名,被同学称为“文学大将”。同时阅读巴金、老舍、茅盾以及西方文学名著。毕业后免试升入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随夏承焘教授学诗词,并深受其“阐扬人性美德”之教诲。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一年后因奔母丧回故里,曾任永嘉县立中学国文教员。抗战胜利后回杭州,任浙江高等法院编审,主办文书及整理图书目录。1949 年赴台,服务于司法界。曾任高检处记录股长、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等职,同时教课和写作。1954年发表了第一本散文小说合集《琴心》。此后又发表《菁姐》、《溪边琐语》以及《烟愁》等揭示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的作品。这些作品表现出作者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运用自然细腻的笔法,将人与人之间微妙复杂的心理矛盾,多面性地刻画出来,显示出作者“富于温柔敦厚的人情味”。 1964 年,散文集《烟愁》获中国文艺协会散文创作奖,1965 年代表台湾妇女写作协会应邀访问韩国。1969 年自司法界自动退休,除写作外,兼任中央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讲授新旧文学。翌年,散文集《红纱灯》获中山学术基金会散文创作奖。1972 年又以台湾杰出公民的身份应美国政府邀请访问夏威夷及美国本土三个月。1977 年随夫侨居美国,专事写作。1985 年,她又发表儿童文学作品《琦君寄小读者》。该作语言简洁凝炼,朴素晓畅,在台获得新闻局金鼎奖。翌年,散文集《此处有仙桃》获台湾的国家文艺奖。琦君以散文创作成就最高。她自幼接受旧文学的熏陶,因此无论写人、写事或者写物,文字简练,却力透纸背。平常无奇中蕴含至理,清淡朴实中显出秀美。感情自然流露,作品自然动人。身边琐事,信于拈来,笔下却流淌出一股有滋有味的文章。1990 年,她应邀回台出席国建会美东文学讨论会。琦君已出版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译著、书评书介与词论等 30 多部著作,其中不少作品被译为英、朝、日文,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心”。主要作品有散文《琴心》(1954,与小说合集)、《烟愁》(1963)、《琦君小品》(1966)、《红纱灯》(1969)、《三更有梦书当枕》(1975)、《桂花雨》(1976)、《细雨灯花落》(1977)、《读书与生活》(1978)、《千里怀人月在峰》(1978)、《与我同车》(1979)、《留予他年说梦痕》(198O)、《琦君说童年》(1981)、《母心似天空》(1982)、《灯景旧情怀》(1983)、《水是故乡甜》(1984)、《此处有仙桃》(1985)、《玻璃笔》(1986)、《青灯有味似儿时》(1988)、《我爱动物》(1988)、《珍珠与泪珠》(1989)、《窗前看鸟》(1990),小说《菁姐》(1956)、《百合羹》(1958)、《缮校室八小时》(1968)、《七月的哀伤》(1971)、《钱塘江畔》(198o)、《桔子红了》(1988),儿童文学《卖牛记》(1966)、《老鞋匠和狗》(1969)、《琦君寄小读者》(1985),译作《凉风山庄》(1988)、《比伯的手风琴》(1989)、《李波的心声》(1989)。另有《溪边琐语》(1962)、《琦君选集》(1975)、《词人之舟》(1981)、《琦君读书》(198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