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批评的一种类型。

始于60年代后期,其创始者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解构主义主要不是一种批评方式,而是对一切研究领域里的方法问题的全面探讨。虽然它首先由法国人提出,但主要流行于美国,其实践者包括保罗·德曼、J.希利斯·米勒、杰弗里·哈特曼、哈罗德·布鲁姆和乔纳森·卡勒等着名批评家。一般认为,解构主义揭露传统上的偏见和自相矛盾,注重详细解读,具有浓厚的哲学兴趣。

它原是法国哲学研究的一项成果,促进了一种新的“文学”理论的诞生;而在美国,它又促进了新的“哲学”方式的诞生,并使这些方式得到承认。它还促使学者们阅读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着作,并把它们与海德格尔和其他人的哲学联系起来。解构主义对文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它打破了既定的文学标准,把它归之于语言、系统和关系论等更大的问题。一般认为,在其他由哲学衍生的批评理论失败之处,解构主义获得了巨大成功。例如现象学,除了日内瓦学派一些孤立的杰作之外,从未真正在文学研究领域里流行;又如存在主义的戏剧和小说虽然一直用于教学,但存在主义的文学批评从未得到充分发展。

然而,德里达从一开始就宣称“文学”和“文本”都是他集中注意的地方,从而在他的哲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之间确立了某种共同的兴趣。德里达对文本的解构,例如对卢梭作品(文本)的解构,被认为是可以模仿的范例。由于“新批评”曾在美国盛行,所以德里达的详细解读,即集中注意文本修饰的复杂性,在美国便容易得到承认和运用。

解构主义肯定现象学的原则,即想当然的东西就是可疑的东西。解构主义从文本的语言和文学常规内部展开,对它们格外注意,揭露它们潜在的偏见(如基督精神)和组织原则(如深层和表面的对立)。

它还超越了文本的整体性幻觉,使它与那些意义的差异对照。通过作者或以前的批评对意义的关联进行推延和压制,意义居于文本的“边缘”,或者说它的参照域,其中文本的表意能力完全以潜能形式徘徊,等待变为意义的解释。

换言之,对文本不可能有完整的描述,因为“边缘”不断转变。解构主义从两方面扩大了现象学的范围:第一,它把现象学对格式塔变化的运用与语言的符号差异理论联系起来,从而克服了以主体为中心的感知图示;第二,它坚持最原始的表意活动不是胡塞尔所说的言语而是写作——这里写作指一种原型的写作或创始性的印痕书写,它对意义构成的作用与记忆对个性构成的作用相同:它使之成为可能但并不完善,因为任意性仍然是该过程的组成部分。解构主义认为文本不是一个作者和读者固定的会合地,而是一个表意关系的所在,它的系统必须按照决定它的差异和顺序来说明。这样一种文本不是自我证实的或封闭的,它具有文本互涉的特征。

就是说,文本处于其他符号、其他文本之间的差异作用当中,与看不见的隐喻系统、文化态度和社会机构互相联系,或者说词和字在不同的文本里因不同的关系组合会产生新的表意决定。因此解构主义认为,意义是不确定的,一切意义都在“差延”中发生变化;一切文本都充满自相矛盾之处,批评的目的就拆解文本,找出矛盾。(参见德里达,J.和“差延”等条目)

为您推荐

语像

语像:文学批评术语。语像中的“像”原指东正教中彩绘雕刻的圣像,后来为实证主义符号学家莫里斯借用作符号学术语。在现代文学批评中,语像指一个符号,它超出任意性或传统的参照系,在形式、形态或性质方面与它所指称的对象多..

荒诞戏剧

荒诞戏剧: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在法国和欧美的一批剧作,因其表现阿尔贝·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荒诞主义——而得名。它最初受到冷遇,后来逐渐获得承认。1961年,英国评论家马丁·埃思林(Martin Esslin)在其《荒诞派戏剧..

肌质

肌质:文学术语,用以指文学作品在意释它的主题后仍然存在的一些因素,如情境、隐喻、节奏、意象、情调、韵律等等,或者说是一切非作品结构部分的因素。将肌质从结构分开是新批评的方法之一,新批评派的兰瑟姆认为,结构是能用散..

文体学

叙述学

叙述学:当代文学批评理论术语。一般用于对叙述性小说的理论和技巧的研究,多指对故事和介入故事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精细的分析。叙述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直接的”或“中立的”、类似历史的叙述故事的可能性;叙述者的存在..

含义

含义:当代西方文论用语。含义本是简单术语,指包含的意思或意义,但在符号学里获得了新的内容,包括两个层次的意思:第一,像一切基本的逻辑概念一样,含义会引起多种不同的解释。在符号学里,含义的应用形成进一步的困难,因此人们只..

英国文学中的乔治时期

英国文学中的乔治时期:英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时期(1914-1940),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因这个时期主要是英王乔治五世统治时期(1910-1936),故称乔治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英国的生活和思想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