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874—1945
【介绍】:
德国哲学家。
曾在德国几所大学学习。在马堡大学期间,师从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创始人海尔曼·柯恩(Herman Cohen),并很快成为该派主将。
1919年起任马堡大学教授,后任校长。希特勒上台后离开德国,先在牛津大学任教,1935年在瑞典哥德堡大学、1941年后在美国伦比亚大学任教。
主要着作有:《实体概念与功能概念》(1910)、《语言与神话》(1925)、三卷本《符号形式哲学》(1923-1929)、《启蒙哲学》(1932)、《人论》(1944)、《国家的神话》(1946)、《符号、神话、文化》(1979)等。他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符号形式哲学》一书中,后来的英文着作《人论》是它的浓缩或精华。他以康德哲学为基础,吸收新的科学和文化研究成果,形成了他自己的“文化哲学”体系。其哲学宗旨是对人的概念及人所创造的文化,包括科学、语言、历史、艺术、宗教、神话等作新的探索。他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他是“创造符号的动物”,他能创造和运用各种符号创造各种文化,创造一个“可能的”或“理想的世界”。他将人类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即符号形式)作为人性显现的不同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力图在考察它们各自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把它们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他的观点,认识对象是被符号所创造的(非“自在之物”),“美必然地、而且本质上是一种符号”,符号形式结构的平衡与秩序即美。他的哲学思想对当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他是当代语言哲学和符号学的重要先驱,对今天的文学批评理论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