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896—1982
【介绍】:
20世纪杰出的语言学家。
布拉格学派的主要奠基人,结构主义理论先驱。1915年,领导“莫斯科语言学小组”,形成“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流派,1920年任莫斯科戏剧学院教授,同年迁居捷克。
1928年,与同仁一起提出革新索绪尔经典结构主义的语言学理论,从而形成“布拉格学派”。1933年起他任教于捷克马萨里克大学,1941年移居美国。
1943年起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任教。其主要着作有:《俄语与斯拉夫语语法研究》、《语法的诗与诗的语法》(1961)、《斯拉夫史诗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语言学的主要趋势》等。
其着作被多家出版社编成多卷选集。他将俄国形式主义的诗歌研究和美学研究纳入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体系,提出语言的“极性”概念与“等值”概念;以“选择轴”与“组合轴”的概念研究语言的“诗歌功能”,认为诗歌功能或结构的特点就是将“等值原则从选择轴弹向组合轴”。他在语言的功能研究中,提出了语言信息的6种功能(情感、指称、诗歌、交际、元语言、意动)及人类交流过程中与之相关的6因素(说话者、语境、信息、接触、代码、受话者)理论,认为在文学作品中,诗歌功能占主导地位,批评唯一关心的是诗歌功能,而其他功能不在考虑之列。
他强调诗歌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的自在性,认为语言符号本身即文学的本质所在,语言的诗歌功能和转喻与隐喻就是增强“符号的可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