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哲学

    电影哲学 : 研究电影现象的意识形态实质及电影与各种哲学思潮联系的学科。较早出现的这方面的专著是匈牙利的巴拉兹 B.的《电影的精神》(1930)。该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提出电影艺术的发展"不仅是艺术的历史,同时也是与此有关的人的历史"的重要论断。近60年来,随着电影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各国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愈来愈把电影作为自己的研究分析对象,电影艺木本身出现哲理化、政治化趋向,各种哲学思潮对电影创作产生日益明显的影响,这种种现象使苏联和西方学术界对电影的哲学和意识形态性质问题更为关注,各种论著不断涌现。其中有两类论著较受人们注意:①从哲学与意识形态角度论述电影。如法国 L.-L.柯莫里与J.纳尔波尼的《电影·意识形态·批评》(2卷,1969),苏联К.多尔哥夫的《资产阶级哲学美学意识危机与电影》(1974)等。②为建立电影哲学而作的努力。在法国,A.巴赞在讨论电影的本性时提出了"影像与被摄物同一"的哲学命题,企图为自己的电影理论奠定哲学基础。G.科恩-塞亚的《影片的哲学原则》(1959)、A.埃弗雷和H.阿热尔运用现象学哲学原则研究电影的论著,也属于这一类的尝试。苏联哲学家和电影学家Е.М.魏茨曼的《电影哲学概说》(1979)更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电影哲学包括两个基本范畴:历史──认识论方面和文化──社会学方面。
  关于电影哲学的具体研究对象,目前仍有不少争论。有的主张研究电影与哲学的联系;有的主张研究电影艺术家的哲学立场和电影理论的哲学基础;有的把研究重点摆在当代电影中哲理化、意识形态化、政治化等现象之上;也有的认为,电影哲学作为学科,应在比电影美学更高的层次上研究电影艺术与哲学思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但又不能忽视美学作为艺术与哲学的中间环节的作用,防止使电影哲学变为一般哲学,更要避免使它流于庸俗社会学(见电影学)。

为您推荐

董克毅(1906~1973)

董克毅(1906~1973) :   中国电影摄影师。浙江宁波人。出身贫苦,父亲是明星影片公司油漆工。18岁在明星影片公司当学徒,悉心钻研摄影技术。1924年与旁人合作拍摄影片《诱婚》。以后独立拍片。1925年,连续拍..

电影演员

电影演员 : 影片中角色的扮演者、银幕形像的直接体现者和创造者。他以自身的形体声音作为艺术创作、塑造人物形像的手段,依据电影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提供的人物形像,在导演的指导下,塑造影片所要求的银幕..

电影造型艺术

电影造型艺术 : 在电影摄制中以形、光、色表现人、景、物具体特质,塑造形像,引导观众对影片的理解。   电影美术师在影片创作过程中,最先把文学剧本中关于环境、面容、服饰等文字描写转化为具体形像,以剧本..

电影文学

《董存瑞》

《董存瑞》 : 中国故事片。长春电影制片厂1955年摄制。编剧,丁洪、赵寰、董晓华;导演,郭维;摄影,包杰;主要演员,张良等。影片叙述了人民英雄董存瑞一生平凡而伟大的事迹。虽以真人为题材,又对董存瑞的英雄形象进行..

电影院

电影院 : 给观众放映电影的场所。开始时电影放映是在咖啡馆等处进行的,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有了专门为放映电影而建造的电影院。电影院的发展是和电影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电影从普通银幕电影发展到宽银幕、宽..

电影字幕

电影字幕 : 影片中映出的各种用途的文字。如厂标字幕、片名字幕、职(演)员表字幕、说明字幕、歌词字幕、片终字幕、翻译字幕等。这些字幕按照影片放映时出现的先后顺序而分为片头字幕、片间字幕和片尾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