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西苓(1904~1940)

    沈西苓(1904~1940) :   中国电影导演。原名沈学诚,浙江德清人。中学时代热爱绘画,大学毕业后曾去日本东京美术专门学校学习,并对话剧产生兴趣。1928年回国,参加创造社,从事文艺译著。1929年加入上海艺术剧社,参加演出并自任导演。1930年与许幸之、王一榴等发起组织左翼美术团体时代美术社。同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发起者之一。后应天一影片公司之邀,从事美工布景工作,并对电影编剧艺术进行探索和研究。1932年,编写了以上海女工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剧本《女性的呐喊》。后离开天一公司,入明星影片公司任导演,并参加创办中国最早的左翼电影理论刊物《电影艺术》。1933年,自己导演《女性的呐喊》,在中国银幕上表现了女工的生活。影片反映包身工的非人遭遇和觉醒,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思想。同年,又完成了影片《上海二十四小时》。以新颖的艺术构思,简洁的蒙太奇处理,真实地表现了30年代都市生活中尖锐的阶级矛盾。影片完成后被无理删剪、扣压,他愤而一度离开电影界,以示抗议。1934年,与郑正秋合作,参加影片《姊妹花》的拍摄。后参加拍摄《女儿经》,比较真实地描写了当时社会中形形色色妇女的生活。1935年,编导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乡愁》和描写黑暗社会劳动妇女悲惨生活的《船家女》。这两部影片独具艺术特色,画面剪辑、节奏、音响都处理得很好,具有一定感染力。1937年,在改组后的明星影片公司二厂编导了《十字街头》(见彩图)。影片个性鲜明、剪裁简练、集中,很有生活气息,反映了他在艺术上的成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加抗日救亡的电影、戏剧活动。1938年,在武汉当选为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理事,被中国电影制片厂聘为编导委员。1939年编导的影片《中华儿女》,以 4个故事短片交织组成中国人民群众投入抗日救亡的动人画幅。1940年12月17日病逝于重庆。


为您推荐

摄影移动设备

摄影移动设备 : 在拍摄过程中使整个电影摄影机按一定路径和速度移动的装置。根据结构形式,摄影移动设备大致可分为:带轮三脚架、摄影移动车和摄影升降机3类。   带轮三脚架主要用于摄影棚或其他具有平坦地..

史东山(1902~1955)

史东山(1902~1955) :   中国电影导演、编剧。浙江省杭州人。原名史匡韶。从小受父亲的艺术熏陶较深,20岁进入上海影戏公司担任美工师,并在一些影片中扮演角色,还利用业余时间尝试写电影剧本。1925年,他自己编..

声画同步

声画同步 : 影片中声音与画面的协调一致。自声音进入电影后,电影即由纯粹的视觉艺术变为视听结合的艺术。电影画面不再只是动作的影像,还配有声音。这两种电影元素交互作用,彼此配合,构成声画结合的不同蒙太奇..

16毫米电影

神州影片公司

神州影片公司 : 中国早期私营电影企业,由归国留法学生汪煦昌、徐琥等人于1924年10月创办。推行"潜移默化"的制片方针,力图通过电影艺术的感染力,"于陶情冶性之中,收潜移默化之效。"因此,该公司出品的影片,不仅..

《神女》

《神女》 : 中国无声故事片。联华影业公司(一厂)1934年摄制。编导,吴永刚;摄影,洪伟烈;主要演员,阮玲玉、黎铿、章志直、李君磐。影片描述了旧中国一位妓女的血泪史。20年代旧上海街头的夜晚混乱、黑暗。这个妓女..

摄影棚

摄影棚 : 电影制片厂中拍摄内景的最主要的生产场所。不同的经济体制、社会环境与生产条件可能形成不同形式、规模的摄影棚。早期的摄影棚只是一个仅有顶棚和棚架、四面漏空的"大棚子"。中国的摄影棚名称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