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响堂山石窟 :
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区彭城镇东约1.5千米的鼓山南麓,共计7个窟,全部雕凿于北齐。据近年在第2窟新发现的《釜山石窟之碑》记载,石窟由灵化寺比丘慧义草创于北齐天统元年(565),权贵高阿那肱出资助营。
石窟分上、下两层,1、2窟位于下层,均系中心柱窟,规模较大。不同的是1窟中心柱三面各凿一大龛,后壁下部为通道,类似北响堂石窟中的7窟。2窟形制与北响堂石窟中的4窟基本相同,即在中心柱正面仅凿一大龛,背面下部仍为通道。3~7窟位于1、2窟的上方,规模略次或较小,均属殿堂窟。其中3、4窟造像不存。5、6、7窟属三壁三龛式布局,第7窟前廊门侧还雕出二力士。
第1窟又称华严洞,即在窟右壁、前壁刻有《华严经》数品。中心柱正面大龛上方刻有佛传故事浮雕数幅;前壁门楣部位刻有西方净土变浮雕1幅。第2窟亦称般若洞,即因在窟内刻有《摩诃般若经》而得名,但该窟造像大部分已毁。南响堂的造像题材仍以三世佛为主。
南响堂石窟在外观上,除第7窟为独立的建筑结构外,余1、3窟,4、5、6窟与2窟分别组成上下相连的两组阁楼式窟。上层窟顶部均雕出覆钵顶、塔刹等形式;下层窟则着重雕饰门柱、门楣等构件,使上下组窟的形式在外观上进一步协调起来,此可谓南响堂石窟在建筑结构方面的一个显著特征。
南响堂石窟第1窟坐佛像(北齐)
南响堂石窟千佛洞中的舞蹈飞天图(北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