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帖》 :
北宋仁宗皇祐至嘉祐年间(1049~1063),尚书郎潘师旦以官刻《淳化阁帖》为基础增减部分作品与书家并重新编排,刻成法帖20卷。原帖未刻帖名,仅依阁帖旧式于每卷开头刻“法帖第几”字样,因其刻于绛州(今山西新绛),故通称《绛帖》。
据宋人著录记载,潘师旦原刻20卷分上、下各10卷,潘氏殁后二子析产,各得10卷。后其兄之上10卷因欠官银而没入绛州官府,官府又重刻下10卷补足20卷,并以“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何以报,愿上登封书”20字分标各卷,世称“东库本”;其弟亦重刻上10卷,补成另一套20卷全本,世称“私本”。“靖康之变”后,原石皆毁佚,世间遂有翻刻流传,由金至明,先后有数种,卷数也有20卷与12卷之别。
今存《绛帖》原拓: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套共十册,每册两卷,为潘氏原刻、“东库本”及“私本”拼凑而成,其中还有少量以明清翻刻《淳化阁帖》补配;此外故宫还藏有宋拓残本两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宋拓残本两种,一种为上一、二两卷合装一册;另一种为两残册,其中上三、四两卷合装一册,下一、二两卷合装一册,这两残册中有“光”“天”“太”字标志,当为“东库本”。辽宁省博物馆藏有宋拓残本一册,下九、十两卷合装,亦为“东库本”。
《绛帖》虽是在《淳化阁帖》基础上增减而成,但内容比《淳化阁帖》更丰富,摹刻水平也较高。此帖为最早的私家丛帖,在当时声誉极高,后世亦十分推重。
《绛帖》(明拓金刻,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