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维奇,K.S. :
生于俄罗斯基辅,卒于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1895年进入基辅艺术学院学习,受俄国象征派绘画的影响。1904年到莫斯科,受到法国艺术启发,运用印象主义技法绘制了一批作品。1908年前后在M.F.拉里奥诺夫及其妻子N.S.贡恰罗娃的影响下,用变形手法创作一系列农民题材作品。1912年与他们共同组织了“驴尾巴”“靶子”等展览会,展出了一系列新原始主义风格的作品。此时马列维奇的风格迅速变化,P.塞尚、意大利未来主义、法国立体主义都对他产生影响。马列维奇是俄罗斯未来主义运动的主要成员,也是立体未来主义流派的一员,这时期的代表作有《挑水桶的女人》《母牛和小提琴》。
1913年,马列维奇为未来主义舞台剧《战胜了太阳》设计布景,其中一场布景是白色背景有黑色的方块,这标志着他与传统的彻底决裂,显示出向至上主义发展的端倪。马列维奇将这次演出看作至上主义的开端。1914年,他不仅参与未来主义者组织的街头行为艺术,还用几何化和拼贴等立体未来主义手法从事绘画创作;一战爆发之后,他模仿民间绘画的形式,创作了大量军事战争题材的宣传画,这时期的代表作有《带有蒙娜莉莎的构图》。1915年马列维奇在《从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到至上主义》这部宣言中提出:传统艺术是人类实用理性的成果,而在新时代,旧的艺术已经失去其现实性,随着新的时空关系的发现,应当打破实用理性的约束,探索新的至上主义艺术。他将至上主义称为新的绘画现实主义。他认为至上主义的提出不仅是艺术问题,而且具有哲学和宗教上的开拓性。他说:“(我)在形式的零中获得新面貌,我把自己从学院艺术的旋涡困境中解救出来。”同年12月,在彼得格勒“最后的未来主义展览‘0.10’”上,马列维奇以“绘画的至上主义”为题,展出了39件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黑色方块》,这幅作品标志着至上主义的产生。在马列维奇构想的艺术-宗教体系中,黑方块是基本的构图元素,象征着救世主,代表了旧世界的终结。
1915年以后,马列维奇的创作基本摆脱了具象,改以几何形状的抽象风格为主。在1916年的“红方块王子”展览上,展出的至上主义作品多达60幅。1916~1917年,短暂参军后复员。十月革命以后,参加了左翼美术家联盟,同时在人民教育委员会、艺术家协会和第三国际的有关机构中任职,影响力迅速扩大。他把政治上的革命看作是在审美领域中正在发生的变革的必然延续。他相信旧的意义上的艺术将会消失,将会出现新的科学的艺术家。
1918年《白色方块》问世,马列维奇用白色方块象征新世界的开始,是黑色方块的继续变化。自此以后,至上主义艺术风格没有大的变化,马列维奇本人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理论总结、教学和实践活动中。
1919年马列维奇第一次举办个展“卡济米尔·马列维奇:从印象主义到至上主义之路”。同年,应M.夏加尔之邀,到韦捷布斯克任教。很快他就将原有的艺术学校转变为至上主义的艺术学校。1919年,他发表文章《论艺术中的新体系》,并在莫斯科举办第一次回顾展“卡·马列维奇从印象主义到至上主义的道路”。1920年前后,马列维奇身边形成了一个新艺术支持者(音译为乌诺韦斯)团体,这个团体主导了韦捷布斯克十月革命成功三周年的节日庆典活动。1921年发表了《“新艺术支持者”宣言》,在莫斯科参加为第三国际举办的展览。1922年发表理论著作《至上主义,作为无物像或者永恒宁静的世界》。同年,和他的新艺术支持者们来到彼得格勒艺术文化博物馆(1924~1926年改名为彼得格勒国立艺术文化研究所,1926年后被合并入国立艺术史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1927年马列维奇访问波兰、德国,在德绍会见了包豪斯的创始人W.格罗皮乌斯、J.阿尔普、K.施维特斯等人。同年,著作《非具象的世界》在慕尼黑出版。1929年在特列季亚科夫画廊举办了个人回顾展“马列维奇绘画和线性作品展”。同年,部分作品参加苏黎世“抽象和超现实主义绘画与造型展”。1930年被捕入狱,获释后放弃纯抽象的风格。1932年为“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艺术家的15年”特展而创作了《黑色方块》新版本。从这一年开始,马列维奇开始重新绘制现实风格的肖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