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姆斯科伊,I.N. :
生于俄罗斯沃罗涅日省奥斯特罗戈日斯克城一个小市民之家,卒于圣彼得堡。16岁以前当过乡里的记事员。1853年起,跟随一个流动的照相师修理底版。1857年到圣彼得堡进入皇家美术学院。1863年,学院公布了绘画系的毕业创作命题,内容是斯堪的纳维亚古代神话中死神聚宴的场面。这个远离19世纪俄国社会生活的命题引起了学生们的不满,而学院对毕业生提出自由命题的合理要求严加拒绝。克拉姆斯科伊和同班12名同学及1名雕塑系的学生一起退出皇家美术学院,组织了圣彼得堡自由美术家协会。1870年,克拉姆斯科伊与莫斯科的几位画家一起,建立了巡回展览画派,他担任领导达15年之久,对俄罗斯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论和艺术实践作出了贡献。
在1871年第一次巡回展览画派的展览上,他的《五月之夜》获得好评。这幅画和N.V.果戈理的同名小说一样,描绘了乌克兰的五月之夜,表现一群在爱情上受到农奴制摧残而溺水自尽的姑娘的幽灵,画面月色朦胧,充满哀伤之情。克拉姆斯科伊不仅长于抒情,在肖像画方面也有较深的造诣。在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他为作家L.N.托尔斯泰、N.A.涅克拉索夫,画家I.I.希什金,雕塑家M.M.安托科尔斯基等画了肖像,准确地再现了他们的外貌特征,对他们的内心活动进行了细致的刻画。
1883年他创作的《无名女郎》是有时代感和高度美学价值的作品。《山林看守人》等则是描绘劳动者形象的组画,他笔下的劳动者正直朴实,是正在逐渐觉悟的俄国农民的代表。
克拉姆斯科伊从19世纪的社会道德观出发,画了几幅具有寓意特征的作品。如《沙漠中的基督(1872),借用基督的形象和故事,影射当时知识分子在真理与诱惑之间进行抉择的思想斗争。《无法慰藉的悲痛》(1884)描写了一个失去了儿女的母亲的形象,象征在沙皇统治下的19世纪80年代,遭到迫害与摧残的俄国进步青年。1880年左右,他已是一位闻名的肖像画家,创作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这幅画与他10年前的《五月之夜》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十分接近,堪称姊妹之作,情调接近I.S.屠格涅夫的小说《僻静的乡村》。这幅画由于引入文学情节,委婉细腻,受到人们的喜爱,流传极广。1887年3月25日,克拉姆斯科伊正在给一位医生画肖像时猝然去世。
克拉姆斯科伊的艺术见解和创作活动曾对巡回展览画派有过重要影响。他认为绘画必须具有民族性和思想性,艺术作品中最主要的是思想内容。他说:“我们要在表达光、色、气氛方面不断努力,还要做到不失去艺术家最宝贵的品质——良心。”他告诫青年画家不要因为迷恋形式而有损于内容。他的主要作品分藏于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和莫斯科特列恰可夫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