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拉魂腔”。
中国戏曲剧种。依据所用伴奏乐器柳叶琴(弹拨乐器)于1953年定名。
初为单人或双人清唱,艺人称“唱门子”或“跑坡”。
为表现更多人物,又衍变出一种新演出形式,由一人赶扮几个剧中人物,称“当场变”或“抹帽子戏”。
成立戏班后,进入临沂、郯城、徐州等城市演出,其时已采用柳叶琴伴奏。又增加行当、丰富剧目、吸收和借鉴京剧及梆子戏发展其音乐伴奏和表演艺术。
该戏脚色行当有特殊名称,分小头、二头、二脚梁子、老头、老拐、大生、勾脚、毛腿子、奸白脸等。身段、步法多具民间歌舞特色。唱腔有慢板、二行板、紧板等板式变化,唱段起、转、收讲究程式性板头。
起腔、行腔较自由,伴奏随唱腔灵活变化。柳琴戏有传统剧目200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整理改编《喝面叶》、《小书房》、《张郎与丁香》等传统剧目。
创作演出现代戏《大燕与小燕》。成立江苏省柳琴剧团和山东省临沂地区柳琴剧团等演出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