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电影:C.M.爱森斯坦在1927年拍摄影片《十月》时使用的一个术语。实际上,理性电影观念早在爱森斯坦1923年发表的《杂耍蒙太奇》一文中就已萌芽。他认为,在革命的新时代下,应当加强艺术的认识功能和参与生活的能力,使它成为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吸引人们参加革命活动的媒介。他认为旧的美学框架已经显得不适合新时代对艺术的要求,必须克服资产阶级艺术的二元论——即艺术与科学分离,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分离的状态,通过艺术的感染力作用于观众的理性——思想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无产阶级的艺术意识。在1929年发表的《前景》和《在单镜头画面之外》等文章中,爱森斯坦进一步阐述了理性电影的概念及其可能性。由于认为可以把理性的命题搬上银幕,所以他一直想拍摄马克思的《资本论》。爱森斯坦始终在自己的创作中实验自己的理性电影理论,他的理性电影理论对20年代苏联的电影创作也产生了影响。尽管从20年代起,这一理论就引起争议,但它还是越来越受到世界电影理论家们的重视。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