竽:气鸣(簧管)乐器。殷代(公元前1401~前1122)的甲骨文中就有竽的象形文字记载。春秋战国至汉代广泛流行。《韩非子·内储说》载,齐宣王(公元前342~前324)“使人吹竽,必三百人”。说明当时竽在音乐中的重要地位。汉以前,竽、笙是并存的两件乐器。一般把22簧、23簧、36簧型制的叫竽,把13簧、17簧、19簧型制的叫笙。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26斗眼(22簧)竽,簧为竹制,制作上除单管外,已有折叠管的装置,其中4个单管还有双按孔。一号墓出土的竽,通高78厘米,竽斗,竽嘴为木制,竽管22根,竹制。分前后两排,每排11管,呈双弧形排列,插在椭圆形竽斗上。汉唐时期,竽在音乐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只限在宫廷雅乐中使用,在隋唐燕乐中已经没有地位,宋代时失传。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