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气鸣(吹管)乐器。古代多为竹制竖吹,历史悠久。汉代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古称“筚篥”、“觱篥”。隋唐时在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中被广泛使用。宋代称为“风管”,经常用于独奏和乐队中的领奏,还是杂剧等音乐伴奏中的主要乐器,故又称“头管”。明代时已用于寺庙音乐。清代流行于民间,在北方则更为广泛,通称为管或管子。近代的管为木制,上开8个按音孔(前7后1),管口插一苇制的哨子,哨子有大有小,吹奏时常用更换大、小哨子的方法调节音高。根据管的长短粗细分为大、中、小3种,大的长约33厘米,称为低音管,音色深沉厚实;中的长约24.5厘米,称为中音管,音色圆润明亮;小的长约18厘米,称为高音管,音色尖锐高亢。将两支管子并排在一起,同时吹奏的称双管,一般常用高音双管,音色浑厚柔美。管的演奏技巧丰富,常用的有滑音、颤音、打音、涮音、齿音、花舌音等。经过改革的管,音域扩展为两个八度又6个音,加键管能演奏12个半音。乐队中经常使用中音管、低音管和加键管。中音D调管的音域为#f1—d3,低音D调管的音域为A—d2,加键管音域为A—a’。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