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番锣鼓②

十番锣鼓:中国民间吹打乐乐种。历史上曾有过“十样锦”、“十不闲”、“鼓吹”、“十番”、“锣鼓”等称谓。流传于江苏南部及长江下游一带,苏州、无锡、常熟、宜兴等地尤为盛行。演奏形式分为“清锣鼓”(俗称“素锣鼓”)和“丝竹锣鼓”(俗称“荤锣鼓”)两大类。前者只用简板、木鱼、板鼓、大锣、马锣、喜锣、齐钹等乐器演奏,常见曲目有《擒锣》、《清钹锣鼓》、《十八六四二》等等。后者因主奏乐器不同,又有“笛吹锣鼓”和“笙吹锣鼓”之分。“笛吹锣鼓”所用乐器为笛、长尖、笙、箫、二胡、板胡、三弦、月琴、琵琶、云锣、拍板、小木鱼、双磬、同鼓、大锣、喜锣、七钹,代表曲目有《喜元宵》、《万花灯》、《大红袍》、《翠凤毛》、《下西风》等等;“笙吹锣鼓”所用乐器为笙、长尖、二胡、板胡、三弦、月琴、琵琶、云锣、拍板、小木鱼、双磬、同鼓、板鼓、大锣、喜锣、七钹、小钹、中锣(即马锣)、春锣、内锣、汤锣、大钹,代表曲目有《香袋》、《阴送》、《寿亭侯》等等。十番锣鼓是当地民间婚、丧、喜庆仪式和春节、中秋节、庙会、赛龙船等风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节目,演奏者多为职业性鼓乐班“堂名”中的民间艺人。做道场时则由道士组成的乐队演奏。

为您推荐

弥撒曲②

弥撒曲:狭义指天主教弥撒仪式中所唱的一套歌曲;广义上讲,包括作曲家创作、形式上超出教会仪式音乐的规范而成为艺术作品的弥撒曲。“弥撒”的名称来源于仪式最后的散席曲所唱歌词里的“mis”(散吧)。中世纪的早期弥撒..

随想曲②

随想曲:一种无一定结构限制、音乐内容随作曲家创作而呈相对宽泛自由的乐曲。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具有不同的存在形态。16~17世纪是以特定主题(有时更富于幻想性)为基础的形式自由的赋格性质的器乐曲。进入18世纪,不符合当..

安魂曲②

安魂曲:又称追思曲,是哀悼死者的弥撒曲,因亡灵弥撒的进台经第一句首词“Requiem”而得名。后也包括作曲家们创作的形式、内容不一定是与教会仪式有关的“安魂曲”。早期安魂曲与受难曲、弥撒曲一样以传统的素歌为材料,..

谐谑曲②

牧歌②

牧歌:存在于14~17世纪的多声部世俗声乐曲。谱曲最早出现于14世纪的意大利,歌词多采用爱情诗或田园诗,有三四个声部,以主调音乐为主,为早期牧歌,起源于普罗旺斯田园曲。16世纪的牧歌是14世纪牧歌的自由模仿,歌词是自由体..

叙事曲②

叙事曲:指富于叙事性、戏剧性的独唱曲或独奏曲。最早是一种边舞边唱的歌曲,后成为独唱及复调叙事歌曲的通称,18世纪发展成为篇幅较长的独唱歌曲,19世纪其戏剧性效果大大加强。它还是19~20世纪抒情浪漫性格的钢琴作品体..

船歌②

船歌:原为意大利威尼斯船工所唱的歌曲,后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作曲家转用于声乐、器乐抒情小曲的创作之中。多半采用6/8或12/8的节拍,中等速度。著名的船歌有肖邦的钢琴曲作品60、奥芬巴赫的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中的二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