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②

祠堂:古代公共建筑。旧时祭祀神灵、祖宗或“先贤”的庙堂,后世封建宗族的一些家庙,宗祠亦通称祠堂。一些著名的祠堂,往往是封建帝王用来祭祀祖先的场所亦称太庙。这些太庙是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后世的太庙惯用庑殿顶。有些家庙或宗祠,往往为显宦、贵族、世家大族所建造。这些贵族、显宦、世家大族的家庙或宗祠,大多一一仿太庙方位,而设置于宅第东侧,其规模的大小,取决于贵族、显宦、世家大族的等第和地位等。有的祠堂还附设义学、义仓等非祭祀的建筑,为宗族内公共建筑。因家族为中国传统社会组织结构的基本单位,亦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基本单位。血缘宗族聚居一地,立祠敬祀本族祖先的文化手段,维护本族社会地位,加强族内凝聚力。故宗祠为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系封建礼仪的一个组成部分。祭祀先贤最著名的是奉祀孔子的孔庙,其中以山东曲阜的孔庙规模最大,历史最久。它是祭祀孔子的礼制建筑。属于纪念性建筑,用于纪念历代圣贤和名人,如四川成都的“武侯祠”,是奉礼诸葛亮的;浙江杭州的“岳飞庙”,山西万荣县汾阳“后土祠”。后土祠建在山西万荣县的汾阳,创建于北宋景德三年(1006),16世纪末曾被洪水冲毁,现存建筑都是明清时重建的。祠内有一块金天会十五年(1137)刻的祠貌碑,碑上记载,南北长900米左右,祠有七重院落,拥有大小建筑50余栋,规模宏大,气势非凡,是早期祠庙建筑的重要代表。除以上所述之外,还有祭祀神灵的有土地庙、龙王庙、城隍庙等。

为您推荐

《古今印史》②

《古今印史》:篆刻论著。明代徐官著。此书成于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篇首点明要旨:“夫篆刻多误,皆因六书之未明也。乃叙古今书法于中,未复节采李阳冰以下诸说附焉。”着眼点在于对印学古文字进行探究,重在篆而不在刻..

王禔②

王禔:现代篆刻家。原名寿祺,字维季,号福庵,又号屈瓠、罗刹江民,自称印傭,晚号持默老人。浙江杭州人,久居上海,斋名为“麋研斋”。生长于金石之家,幼承家学,10岁左右便能刻印。光绪三十(1904)年与叶铭(叶为名)、丁仁(丁..

石幢②

石幢:幢是梵名“驮缚若”的译名。原是一种丝帛制成的伞盖状物,顶装如意宝珠,下有长杆,于佛前建之。石幢用石建造,上刻陀罗尼经文的柱形构筑物。故亦称经幢。它是中国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种,一般为佛教刻石,亦有少量道教刻..

圆顶②

庑殿②

庑殿:我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之一。它是古代建筑中四坡面屋顶的一种。宋代称“庑殿”、“吴殿四注”或“四阿顶”,清代则称“庑殿”或“五脊殿”。它由4个倾斜的屋顶面,一条正脊(平脊)和4条斜背构成。屋顶面四角和四条屋..

《印谈》②

《印谈》:篆刻论著。明代沈野著。此书作者论印之隋笔,他针对当时拟古必似的风气,突出地反映了自己不迴于俗,认为印章应自然而富有天趣的美学观。书中有“徐声远不作诗,作其自至。作印当具此意。盖效古章必在骊黄牝牡之..

邓散木②

邓散木:现代篆刻家。初名菊初、士杰,更名铁,号钝铁、老铁,又号无恙,30年后自号糞翁,40年后始称散木,晚年因病刖一足,故号一足,又有楚狂人、山人居士、无外居士、六六残人。上海市人,晚年迁居北京。他的书法气势雄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