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舟双楫》②

《艺舟双楫》:文书论著。包括论文和论书两大类,故称为“双楫”。分为论说、序跋、墓碑志、传记等多种体式。为清代包世臣(1775~1855)著撰。共六卷,其中论文四卷,论书两卷。在论文中,包世臣分析了古文及诗、词、传奇的作法,并按自己的好恶对古文作了评价。还录有书序、碑传等,以作范文。他的论文主通博大宏达,留心经世致用,与当时文风颇有异趣。他还提出“隐显回互激射”“六法”,并加以详细论述。在论书中,他总结了自己学习书法的经验和心得,考订了碑帖并泛论历代书家风格优劣,考证了汉代以来书法用笔的源流,评第“国朝书品”。虽然论点不乏牵强附会和偏颇之处,但由于见解独特,却又历来被视为艺林精华。包世臣崇尚北碑,在论书中明显表露出对当时严整刻板书风的不满,主张用学北碑代替学帖。他认为:“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刻板。”作为当时书学界的一个新观点,影响很大。他的这一倡导为变革书风,发展书法艺术辟了新径。

为您推荐

包世臣②

包世臣:清朝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兼学者。字慎伯,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安吴(今安徽泾县)人,故人多称“包安吴”。嘉庆举人,曾任江西新喻(今新余)知县。他博才多学,文史皆通,且关心时政,对当时各种有关国家命运的时政问..

怀素②

怀素:唐代草书名家。字藏真,僧人,本姓钱,长沙(今属湖南)人。一生无他好,只酷爱笔墨,精勤学书。相传用秃的笔堆积成山,埋为“笔冢”,并种了万株芭蕉,以蕉叶代纸,供习字用,仍供不应求。师法张旭,尤崇其草法,遂以草书成就..

《泰山刻石》②

《泰山刻石》:相传为秦丞相李斯作。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临泰山,李斯等人为了颂扬秦始皇统一天下的业绩而立下这块石碑。石碑原先在泰山之巅的五女池上,后移置到碧霞元君祠,现存于泰安城北的岱庙中。因年代久远,原碑..

《郑文公碑》②

何绍基②

何绍基:清朝书法家、诗人。字子贞,号东洲,晚年自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又改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被授官编修;咸丰二年,官迁四川学政。他对经史很有研究,曾校订了《十三经注疏》,著有《说文段注..

柳公权②

柳公权:唐代晚期著名书法家。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元和年中举为进士。官至太子少师,后封河东郡公。柳公权是继颜真卿之后,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一位书家。初学王羲之书,后博览虞世南、欧阳询..

《真草千字文》②

《真草千字文》:隋智永(生卒年不详,名法极,晋王羲之七世孙)作南朝时梁武帝教诸子书,曾令殷铁石在王羲之书法中拓一千个不重复字,然后把这些杂乱无序的字,令周兴嗣编缀成文,以利于初学识字者诵读研习。千字文自古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