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②

金文:商周时期各种青铜器上或铸或刻的铭文。我国古代称铜为金,故此类铭文称为“金文”。又因青铜器大都是钟(乐器)、鼎(礼器)之类的珍贵工艺品,故金文又称为“钟鼎文”。当时的青铜器都铸刻有金文,以至成为青铜器艺术美的一个组成部分。金文是当时通行文字大篆和籀书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除甲骨文之外,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汉字。殷代金文字数甚少,一般只有一二字,结体谨严、笔势雄健、形体遹奇、体势凝重。西周是我国古代文明发展和兴盛时期,西周的金文也有了极大的发展。字数增多,最多者近五百字,内容多为祀典、锡命、征伐、约契等的记录,史料价值很高。风貌各异,有的瑰异奇古、凝练厚重、行款茂密,如周成王五年的何尊;有的雄奇恣放、峻肆遒美,文字大小随意,错落自然,如成王时期的保卣铭,康王时代的作册大方鼎铭等;有的朴质自然、平易稳实,行气有凝重感,如周武王伐商之年的利簋和武王时天之簋;有的笔势柔和圆润,行款排列工整,如西周中期的铭文。西周晚期,大篆字体进入了发展的辉煌阶段,更为厚实壮美,金文也呈现出最成熟的形态,笔势纯熟,字迹端正质朴,笔画均匀而遒丽。到战国末年,金文的字体逐渐接近小篆,少有长篇铭辞,一般只铸刻督造者、铸工和器名等。随着文字书写工具的增加和改进,金文结束了它作为文字主要表现形式的历史。

为您推荐

《三希堂法帖》②

《三希堂法帖》:全称《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共三十二册。为历代书家精品集。清高宗觅得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墨迹三种,极为珍视,藏于养心殿温室,并将温室改称“三希堂”,以示三法..

笔意②

笔意:书者在书法创作中,通过运笔体现出的意匠经营、艺术境界及风格工力。书法作品不同于一般书写文字,它以审美价值为重。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思想感情,绝大部分通过笔意表现出来。笔意的表现都需遵循书法艺术共有的美..

瘦金书②

瘦金书:是一种变体的正楷书体。为宋徽宗赵佶所创。赵佶初学正楷时,以唐代薛曜书为范本,后将其形体略变,创出一种瘦形的新书体,自称“瘦金书”。这种书体的特征是:纵向笔画长,横向笔画短,体势瘦长;笔画紧凑在上半部,下半..

核雕《夜游赤壁》②

五体书②

五体书:汉字较有代表性的五种字体,即篆、隶、正、行、草的总称。篆字是出现最早的字体,可追溯到殷代,其象形性较强,以圆转笔划见长,书写不易(详见“篆书”条)。隶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成的一种字体,始于秦代,成熟并通用..

碑学②

碑学:有两种不同的含义:1.指专门研究有关碑刻问题的学问,包括考订碑刻的源流、产生的时代,所属体制;鉴别拓本的真伪及种类;考察文字的内容,图画的内涵等。借鉴碑学知识,对于鉴赏碑刻艺术有重要意义。2.指宗碑的书学流派..

馆阁体②

馆阁体:在明、清科举考试中产生的一种书体。明代始,官场科举要求考卷的字一律写得乌黑、方正、光洁、大小一致;至清代中期,要求更为苛刻,书体严谨刻板,少有生气,缺乏个性特征。因当时馆阁及翰林院中的官僚们擅长这种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