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舞》②

《芦笙舞》:又称“踩芦笙”,苗语叫“究给”。是一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流传于贵州、云南、广西、湖南苗族地区。按其活动内容和性质,一般可分为自娱性、习俗性、表演性、祭祀性和礼仪性五种。自娱性芦笙舞最为普及,舞者不受年龄、性别和人数限制,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男的吹小芦笙、女的持花手帕,男一圈、女一圈的把一群吹大芦笙的舞者围在中间,踩着有节奏的乐曲,轻轻摆动身体绕圈舞蹈。另一种是由一对以上的芦笙手作领舞,大家跟在后面围圈舞蹈,动作跟随领舞者吹奏的乐曲而变化。舞姿特点,有“踩”、“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屈伸,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显得端庄、娴雅。“跳”,是由跳动的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抬脚踹动,上身随后自然地摆动为特色,显得柔和、潇洒。表演性芦笙舞一般以竞技或献技的方式进行集体比赛,以吹奏乐曲多,舞蹈时间长,声音谐和、优美,动作和步法丰富取胜。个人竞技,或以动作的节奏多变,疾急激烈见长,或以能否完成高难度动作取胜。表演性芦笙舞内容非常丰富,有的以炫耀高难度技巧以博取观众的赞叹。如“滚山珠”、“蚯蚓滚沙”、“猴子上树”、“滚地龙”等。有的以模仿禽兽的习性、神态以表现生活的谐趣,引人欢愉。如“牛打架”、“斗鸡”等。

为您推荐

《胡腾舞》②

《胡腾舞》:从西域石国(前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塔什干一带)传来。舞姿多跳跃腾踏、急促多变,舞步以壮健见长,因此名为“胡腾”。舞者头戴尖顶蕃帽,上面有花纹,身上穿毛织的“胡衫”(唐代舞蹈艺人,袖多窄长,为一种波斯风..

《太平鼓》②

《太平鼓》:舞具为一种有柄的单面鼓,形同蒲扇,用铁为框,蒙以兽皮,柄下缀有数枚小铁环。有的鼓面上画有人物、花草,鼓框衬以绒球或花穗。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拿一鼓鞭,边舞边打。《太平鼓》主要流行于北方各地,明清盛行。..

《盅碗舞》②

《盅碗舞》:蒙古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为欢宴节庆、亲朋团聚时所跳的一种女子独舞,后又形成群舞,搬上舞台,于第8届世界青年友谊联欢节上荣获金质奖章。此舞的舞姿特点,温雅婉约,以琵琶、胡琴、筝伴奏弹唱和之。因受蒙古..

《盆舞》②

“健舞”与“软舞”②

“健舞”与“软舞”:唐代常在一般宴会或其他场合表演的小型舞蹈大多来自民间,分“健舞”和“软舞”两大类。“健舞”舞姿敏捷刚劲,有《剑器》、《胡旋》、《胡腾》、《柘枝》、《阿辽》、《拂林》、《黄獐》、《阿连》..

《霸王鞭》②

《霸王鞭》:又名“打莲厢”、“金钱棍”、“打花棍”。过去传统节日中常见的一种舞蹈形式。舞者手拿三尺左右的竹杆,两端挖成小缺口,各串铜钱一叠;也有在木棍上绘上花纹,不装铜钱的。表演时用右手抓住竹杆中间,或上或..

《扁担舞》②

《扁担舞》:又称“打虏列”、“谷榔”、“打榔”(均为壮语译音),是壮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广西马山、都安等县的山乡村寨。舞者至少四人一组,多则十人、八人均可,围在长板凳或舂米木槽旁,每人手拿一根扁担互相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