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幕话剧。
曹禺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1942年12月文化生活出版社重庆初版。
1943年4月8日中国艺术剧社在重庆首演。剧本以觉新、瑞珏和梅小姐的爱情悲剧为全剧主线,突出了对封建婚姻的控诉和反抗,揭示了旧社会封建势力的罪恶;同时也写了觉民与琴小姐、觉慧与鸣凤之间的爱情,深刻反映了年轻一代反抗封建婚姻的斗争。
在控诉封建婚姻制度的同时,使全剧萌发出反抗斗争的青春朝气。改编本加强了觉慧和冯乐山的正面冲突,指出:“我们的敌人不是一个冯乐山,而是冯乐山所代表的制度。”进一步揭示产生封建婚姻制度的社会根源,也使觉慧的出走具有更鲜明的政治意义。剧中删去了小说中关于觉慧、觉民及其朋友们的进步活动。
剧本公演以后,曾引起一些争议。
一般肯定《家》的反封建的意义,特别是肯定改编本在艺术上的成就。
也有人认为它“与时代气氛很不相称”,“重心不在新生一代的奋斗反抗,而偏到恋爱婚姻的不幸上去了。”但也有人认为:“曹禺对觉慧的行动的改动和加强,正是与他在改编剧本时的时代精神吻合的。从觉慧身上,使我们很容易想到那些抗日战争时期在蒋介石反动统治下的青年的态度、遭遇、愿望以及他们投奔解放道路的心情。”认为就改编本来说:“是话剧舞台上一个成功的范例”(王正:《从巴金的〈家〉到曹禺的〈家〉》)。剧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全国各地普遍上演,建国以来,仍然是各地话剧院团的保留剧目之一,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