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
1943年11月11日创刊于重庆,1944年10月11日1卷6期后未见出版。编委会成员为洪深、吴祖光、马彦祥、焦菊隐、刘念渠。为抗战后期国统区主要戏剧刊物之一,撰稿人除编委会成员外,还有夏衍、陈白尘、张骏祥、曹禺、舒湮、李健吾等。
理论研究占有大量篇幅,夏衍的《论正规化》一文,提出抗战戏剧运动经过六年的发展后,必须向“正规化”方向努力。
关于舞台表演艺术的探讨,有郑君里《近代欧洲舞台艺术底根源》,陈鲤庭《表演的舞台艺术》,刘念渠《论演技》和马彦祥《地方剧演技研究》等多篇重要论文。焦菊隐《装置设计的基础知识》,张骏祥《建筑我们的剧场》等论文介绍了舞台建筑与设计方面的知识。
此外,还刊载了一批戏剧创作。独幕剧有曹禺的《镀金》,任钧的《一幅古画》等;多幕剧有李健吾的《喜相逢》,舒湮的《浪淘沙》等。吴祖光的三幕剧作《少年游》,反映了沦陷区青年学生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在题材选择上别具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