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剧、喜剧、悲剧的样式界限历来是泾渭分明,不可逾越的。
但由于生活本身是兼有喜剧、悲剧和正剧以至闹剧等因素,而且是相互溶合渗透的。所以70年代有不少影片突破这种人为界限,在“严肃”的正剧片中渗入喜剧的幽默和讽刺,使其生动多姿而不致枯燥单调,而在喜剧中也可以渗入悲剧的因素而产生较大的艺术效果。这种风格被称为“溶合风格”。
正剧、喜剧、悲剧的样式界限历来是泾渭分明,不可逾越的。
但由于生活本身是兼有喜剧、悲剧和正剧以至闹剧等因素,而且是相互溶合渗透的。所以70年代有不少影片突破这种人为界限,在“严肃”的正剧片中渗入喜剧的幽默和讽刺,使其生动多姿而不致枯燥单调,而在喜剧中也可以渗入悲剧的因素而产生较大的艺术效果。这种风格被称为“溶合风格”。
印象主义电影:法国电影的一个学派。该学派的电影反映出了电影艺术中的先锋主义意图,是卡努杜“第七艺术”理论的最直接的继承人和实践者,存在于1917~1928年,其理论家和中心人物是德吕克。它崇尚自然和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寻求..
新德国电影运动:60年代初出现在联邦德国的一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发源于1962年的奥勃豪森第八届联邦德国短片电影节。当时有26位青年电影导演、编剧和演员联名发表了一篇“奥勃豪森宣言”,宣称要“与传统电影决裂..
意大利电影圈:意大利电影工作者,特别是导演和编剧,在战前被文化界视为“意大利知识界的外籍军团”。战后,他们创作了《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偷自行车的人》、《游击队》、《擦鞋童》等影片,形成了“新现实主义”的巨大潮..
书信派:40年代末出现于法国的一种电影流派。主要人物是伊索多尔·伊苏和莫里斯·勒麦特尔。他们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创造的许多摄制手法、画面形式和结构,至今仍在国际上被实验电影制作者广泛应用。代表作品有勒麦特尔..
勃列顿学派:20世纪初,英国电影更加迅速地发展起来,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从“勃列顿学派”的影片中表现出来。1900年,斯密士在总名叫《滑稽的面部表情》的一系列影片中,开始应用了特写镜头,在《让我继续做梦》、《一只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