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的(1914~1956) : 中国剧作家、戏剧活动家。原名汝昭。1914年 4月6 日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宋家口头村。幼年家贫,寄养于归绥(今呼和浩特市)二伯父家中。14岁入省立第一中学开始参加戏剧活动。1930年夏,考入北平大学法学院。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北平分盟,任出版部长、《戏剧新闻》主编。还参加呵莽剧社,组织苞莉芭剧社,演出爱国救亡戏剧,并多次为东北义勇军募捐义演。1933年春,为躲避国民党宪兵搜捕,流亡上海,在左翼剧联领导下,参加理论组活动,并随新地剧社赴南京演出。同年因参加进步活动和演出戏剧,曾两次被捕,后经营救出狱。1935年去太原,参加西北剧社和西北电影公司,并编辑《西北电影》杂志。1936年5月返回上海,加入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七七"事变爆发,他参加了集体创作 3幕话剧《保卫芦沟桥》,并为导演团成员。"八·一三"上海战争爆发,宋之的与马彦祥、崔嵬、贺绿汀等组织抗日救亡演剧队第一队,任副队长,率队演出于武汉、郑州、西安等地,推动了中原、西北地区抗日救亡戏剧运动的开展。1938年春赴重庆,参加进步文化运动,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和重庆业余剧人协会负责人。1939年与王礼锡共同率领作家战地访问团,去西北、中条山区和晋东南抗日前线等地访问。1941年春,"皖南事变"发生,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宋之的与其他著名作家、艺术家飞赴香港,同于伶、金山等组织旅港剧人协会。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占香港,宋之的等长途跋涉,回到重庆,在夏衍领导下,与于伶、金山等共同组织中国艺术剧社,演出进步戏剧。1946年初,宋之的去上海,协助于伶恢复上海剧艺社。同年4月去苏北解放区,9月被中共华东局宣传部分配到山东大学文艺系,任教授。1947年11月去哈尔滨,任《生活报》社长,并参加东北文艺协会工作。1948年冬参军,任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研究室主任、武汉军管会文艺处副处长。1949年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任解放军代表团副团长,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文艺处长、《解放军文艺》主编。195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1956年 4月17日逝世。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宋之的剧作选》。
宋之的在话剧、歌剧、京剧、小说、报告文学等方面多有建树。
宋之的创作和与人合作的话剧共有20多部,其中他早期创作的历史剧《武则天》,抗战时期创作的《雾重庆》、《祖国在召唤》、《春寒》,解放战争时期创作的《群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的《保卫和平》都是较有影响的剧目。他与曹禺、老舍、夏衍、于伶等先后合作的《全民总动员》、《国家至上》和《戏剧春秋》,更是轰动一时。由他改编的越剧《西厢记》(1952),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越剧团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会上演出,获剧本奖。小说集有《赐儿集》。报告文学有《1936年春在太原》、《长子风景线》、《沿着红军战士的脚印》、 《难忘的三年》等。 其中报告文学《1936年春在太原》则被誉为中国早期报告文学的典范作品。
宋之的在话剧方面的代表作,当推《雾重庆》和《保卫和平》。
《雾重庆》写于1940年,剧本描写一群流亡到重庆的青年,由于生活无着,穷途潦倒,有的卜卦算命,有的当交际花,有的开饭馆。他们或因不善逢迎,患痨病死去,或走私发财,自甘堕落,或毁誉于政客手中。作者愤怒揭露了国民党大肆宣传的"陪都"重庆不过是国民党达官显贵的花花世界和腐蚀青年心灵、消磨抗日斗争意志的罪恶魔窟。这是抗战以来第一部深刻揭露国民党统治区罪恶社会的现实主义优秀剧作。1940年末由中国万岁剧团首演于重庆国泰大戏院。导演应云卫。主要演员有舒绣文、凤子、孙坚白、吴茵、江村等。
《保卫和平》是作者逝世前最后一部有深远影响的剧作。它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后期抗美援朝战争。通过志愿军副团长崔恺,在朝鲜人民军和游击队的配合下,率领部队穿插敌后,直捣白虎团团部,粉碎敌军进攻计划的故事,热情歌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国际主义精神。1956年3月,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首演于北京。刘佳导演。主要演员有李长华、丁树芳、唐克等。获全国第一届话剧汇演剧本奖、演出奖。后来出现的京剧《奇袭白虎团》、电影《奇袭》,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
宋之的的创作生涯,同中国民主革命和解放事业息息相关。猛烈抨击旧社会,愤怒揭露侵略者,为民族解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而呐喊,是他创作的主要内容。对社会生活的敏锐观察和严肃的态度,对主题思想的深入开掘和人物形象的细腻描绘,朴实而又犀利的文风,饱满的激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现实主义的笔触,构成了作者的艺术风格。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