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玉饰物,下垂至耳。
《卫风·淇奥》二章:“有匪君子,充耳琇莹。”毛《传》:“充耳谓之瑱。琇莹,美石也。天子玉瑱,诸侯以石。
”瑱,tiàn,即充耳。《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以币绵二两,缚一如瑱。
”孔颖达《疏》:“礼以一绦五采横冕上,两头下垂系黄绵,绵下又县玉为瑱以塞耳。”《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玉人之事,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郑司农注:“全,纯色也。龙当为尨。
尨,杂色。”郑玄注:“全,纯玉也。龙、瓒、将,皆杂名也。卑者下尊,以轻重为差,玉多则重,石多则轻。公侯四玉一石,伯子男三玉二石。”《齐风·着》一章:“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毛《传》:“素,象瑱。琼华,美石,士之服也。
”郑《笺》:“我视君子则以素为充耳,谓所以县瑱者,或名为紞,织之,人君五色,臣则三色而已。此言素者,目所先见而云。尚,犹饰也。
饰之以琼华者,谓悬紞(dǎn,古代冠冕上悬瑱的带子)之末,所谓紞耳。人君以玉为之琼华,石色似琼也。”朱熹《集传》:“充耳,以纩悬瑱,所谓紞也。尚,加也。琼华,美石似玉者,即所以为瑱也。”方玉润《诗经原始》:“充耳用素丝为紞,以悬琼华之石为瑱。朱子曰:‘古人充耳以瑱,或用玉,或用象。
’看来是以线穿,垂在当耳处。”姚际恒《诗经通论》:“琼,赤玉,贵者用之。华、莹、英,取协韵以赞其玉之色泽也。”《小雅·都人士》三章:“彼都人士,充耳琇实。”毛《传》:“琇,美石也。”郑《笺》:“言以美石为瑱。瑱,塞耳。”王先谦《集疏》:“实,充耳之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