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法

钱法:

古代国家的货币制度。商周时代曾以贝壳作为货币,在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如货、财、赋、贿、贵、贱等,都从贝,即因此故。春秋时代,开始流行金属铸币,当时诸侯各自为政,所铸造的铜币,其形状、大小、轻重都不一样,主要有刀币(刀原为渔猎工具)、布币(布原为铲形的农耕工具)、圜钱(钱原来也是一种农具)、蚁鼻钱等名目。黄金则主要用于大宗支付,并发挥“国际”货币的作用。“千金之家”就是豪门的代名词。秦始皇统一中国,也统一了币制,规定黄金为上币,单位为镒(二十两,合今三百一十余克);铜钱为下币,重十二铢(一两为二十四铢),其文为“半两”,故名半两钱。从此,方孔圆形就成为我国铜钱的固定式样,故铜钱俗称“孔方兄”。汉武帝时,禁止民间私自铸钱,由国家统一铸造铜币,重五铢,故名“五铢钱”。五铢钱轻重合宜,自汉至隋七百余年,基本上行用不废。汉代仍以黄金为上币,但单位由镒改为斤。《汉书·食货志》:“黄金方寸,而重一斤。”汉制一斤,合今二百五十克。唐初在铜钱上铸“开元通宝”字样,“通宝”意为通行宝货,从此以后,不再以重量(如半两、五铢等)作为钱名,改称“通宝”,并冠以朝代、年号,这就是所谓制钱。白银在唐末开始从宝藏、器饰步入货币流通领域,至宋代大为流行,南宋孝宗时,每年用做官员俸禄的白银就近三百万两。当时白银的使用以五十两为锭计算,俗称“元宝”。明清国家财政都以银两计算,甚至农工商纳税也是交纳白银。白银与铜钱的法定比价,均为银一两值钱一斤,实际比价,在鸦片战争以前,则始终在一千文以下。外国银元在明末输入中国,清代民间开始有人仿铸,因铸造银元有利可图,改由政府官铸。此后,银元制和银两制一直并行使用到民国时代。古代通行的货币,除了铜钱、黄金、白银外,北宋还开始发行纸币,叫做“交子”,初由富商在四川发行,可以兑现为铜钱。宋仁宗时改由官府发行,面额自一贯至十贯不等,发放时临时填写,后改为印发,有五贯和十贯两种。元朝统一币制,实施不兑换的纸币政策,于中统元年(1260年)发行“中统宝钞”,禁止金银和铜钱流通,规定公私均使用纸币,“宝钞”为唯一合法通货。明初也曾经印发“大明通行宝钞”,与铜钱并行通用,以钞为主,但由于发行过滥,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只好作罢。清代后期曾经印发“户部官票”,以解决当时的财政困难。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设立中国通商银行,发行银两、银元两种钞票,其性质已属于新式纸币。

为您推荐

均输

均输:古代国家的财政制度之一。始创于汉武帝时代。此前,郡国各地每年向朝廷贡献本地产物,由于道路遥远,交通不便,来往运输的费用往往超过贡物的原价,贡物也常常是劣等品。桑弘羊为大农丞(财政部次长)时,创设均输法,即在大司农..

榷法

榷法:古代国家的专卖制度。榷的本义是独木桥,引申为专利或专卖。盐铁是古代利润最大的商品,战国以后,着名大商贾多营盐铁业,如蜀郡卓氏以冶铁致富,拥有家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鲁人猗顿靠煮盐成为巨富,邴氏以冶铁起家..

神魔小说

神魔小说:明代小说流派。明代中期以后,通俗小说有两大主潮,一是讲世情的,一是讲神魔之争的。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将后者名为“神魔小说”。最早的神魔小说是吴承恩的《西游记》,此书风行一时,刺激了不少作家从事这类题..

平准

诗可以观

诗可以观:儒家关于文学功能的一种观念。语出《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里的“诗”原指《诗经》,意思是说可以通过《诗经》来“观风俗之盛衰”,以“考见得失”。从广义上说,就是将..

直音法

直音法:古代汉语的一种注音方法。即用同音字来给汉字注音,如陆德明《经典释文·毛诗音义》:“乐音洛”、“大音太”、“忉音刀”等。直音法的优点是简单,缺点是有些字没有同音字,或同音字是冷僻字,就无法注音,即使注了,也难以..

鲁褒

鲁褒:【生卒】:生卒年不详【介绍】: 西晋隐士。字元道,南阳(今属河南)人。鲁褒所以传名后世,是因为他写了一篇《钱神论》。《钱神论》原文已失传,但在《晋书》、《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中保留着此文最精彩的片段。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