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

户籍:

登记户口的簿册。户口是两个概念,计家曰户,计人曰口。古代有关户籍的正式记载,最早见于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即登记户口,以五家编为一单位,称为“伍”。秦孝公时,商鞅变法,在此基础上“令民为什伍”,五家为一保,十保相连,一人犯罪,十家连坐,这就是后来保甲制的雏形。其他诸侯则先后采取了以二十五家为一社的“书社”制度,“社之户口,书于版图”,版图就是户籍。秦汉大一统王朝建立后,户籍的登录完全制度化,如汉代每年八月实行全国人口普查,当时称为“案比”,即“案户比民”,以县为单位,逐户逐人进行核查,然后“造籍”。造籍完成后,各地派出专员将簿籍送到长安,上交朝廷,成为朝廷征税、征兵、派役的依据。也就是说,是国家人力、物力、财力的总账簿,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汉高祖刘邦攻占秦都咸阳后,诸将争先恐后搜掠金银珠宝,萧何却去秦档案馆将律令图书收藏起来。萧何收藏的图书中,就有全国的户籍。后来,刘邦得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就是因为有萧何收藏的这些档案。汉代以后,历代王朝的户籍制度愈来愈完备,如唐代规定,三年修订一次户籍,各乡户籍一式三份,一份留县,一份送州,一份送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户籍式样,由户部统一制定,然后分发各州,各县派人依式勘造。户籍的编制,由县官“亲貌形状”,户主将家中男女人口、年龄、田亩据实填写在专门的文书上,最后汇总为正式的户籍。古今户籍并不完全等同,古代的户籍只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即登记户口、财产、土地的多少,是国家的经济档案,藏于官府,不在民户手中,并非家家都有一本户口簿,作为定居或迁居以及就业、升学等的凭证。历代王朝对户籍的编制非常重视,这为今天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多方便,如秦汉以来中国历代的人口数字,大都有案可稽。古人希望“多子多福”,官方也鼓励生育,原来,即使在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汉唐时代,中国的人口也只有五千万左右,清朝初年才三千多万,人口自然增长率极低。直到雍正、乾隆年间才首次突破一亿,鸦片战争前后膨胀到四亿。

为您推荐

钱法

钱法:古代国家的货币制度。商周时代曾以贝壳作为货币,在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如货、财、赋、贿、贵、贱等,都从贝,即因此故。春秋时代,开始流行金属铸币,当时诸侯各自为政,所铸造的铜币,其形状、大小、轻重都不一样,主要有刀..

均输

均输:古代国家的财政制度之一。始创于汉武帝时代。此前,郡国各地每年向朝廷贡献本地产物,由于道路遥远,交通不便,来往运输的费用往往超过贡物的原价,贡物也常常是劣等品。桑弘羊为大农丞(财政部次长)时,创设均输法,即在大司农..

榷法

榷法:古代国家的专卖制度。榷的本义是独木桥,引申为专利或专卖。盐铁是古代利润最大的商品,战国以后,着名大商贾多营盐铁业,如蜀郡卓氏以冶铁致富,拥有家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鲁人猗顿靠煮盐成为巨富,邴氏以冶铁起家..

神魔小说

平准

平准:古代国家的财政制度之一。始创于汉武帝时代。三国学者韦昭解释“平准”之义说:“主平物价,使相依准。”名义上是平衡物价,制止商贾囤积居奇,牟取暴利,但其实质,却是一种官办商业。据《史记·平准书》,元封年间,桑弘羊建议..

诗可以观

诗可以观:儒家关于文学功能的一种观念。语出《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里的“诗”原指《诗经》,意思是说可以通过《诗经》来“观风俗之盛衰”,以“考见得失”。从广义上说,就是将..

直音法

直音法:古代汉语的一种注音方法。即用同音字来给汉字注音,如陆德明《经典释文·毛诗音义》:“乐音洛”、“大音太”、“忉音刀”等。直音法的优点是简单,缺点是有些字没有同音字,或同音字是冷僻字,就无法注音,即使注了,也难以..